【看中國2013年06月17日訊】27歲的李樹典來自廣東潮州,從網上看到新聞,第一次來到水泥錐所在地時,他覺得古怪,「在感情上有點不好受,其實我們和流浪漢一樣都是外來者,人都是平等的,用這種方式驅趕他們,無論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其實已經造成傷害。有各種其他的辦法來代替嘛,這樣看起來不人道」。廣州高架橋下的水泥錐引發的爭議已持續近一年,「貧無立錐之地」這一古語在21世紀的大城市衍生了新的內涵。廣州有著近40%的常住外來人口,每個人對這城市的認同感都經歷著微妙的變化,為此,我們邀請了不同職業、年齡的人們體驗一把棲身錐尖之上的感覺,就像體驗一場近在咫尺的「漂泊」。
白心(化名),現年23歲,來自江西南昌。白心去年3月份來到廣州,現在從事IT行業。對於水泥錐,白心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像廣州這種大城市有流浪漢很正常,這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親身體驗了水泥錐後,白心說:「它給我一種很冷淡的感覺」。
曹大林,69歲,江蘇江都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對於自己在水泥錐上的體驗,他認為,水泥錐的存在不是人性化的表現,治標不治本,應該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仍然會存在大批人員在外流浪的現象。
陳文俊出生在廣州,是地道的廣州人。他和妻子小象從事媒體行業。對於水泥錐,他說自己平時很少留意到,印象裡小時候並沒有這個東西。當他站在天橋底的水泥錐上時,「感覺像地獄一般,不明白為什麼繼續用這種蠢辦法」。
黃金諾,5歲,潮汕人,還在上幼兒園。小朋友覺得老家要比廣州好,好吃好玩的東西更多。在水泥錐上體驗後,黃金諾覺得一點都不好玩,一些錐子都斷掉了,容易磕著腳,他沒什麼興趣。
佘卓桓從來沒有想過以後要留在廣州,今年5月回陽江老家之後他更加堅定這種想法。阿桓在廣州做翻譯工作,沒有單位。他不喜歡這裡嘈雜的人群,朋友也不多。對於人們熱議的水泥錐事件,阿桓不置可否。
孫小作,黑龍江人,來廣州七年,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她覺得廣州是個務實、包容的城市,這讓她喜歡南方,並開始有在這裡生活下去的願望。雖然工資不算高,有時還要淪為月光族,她只想讓自己在這裡快樂地生活。在她看來,水泥錐是廣州整容失敗的傷疤。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