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靠城鎮化來拉動經濟未必行得通
【看中國2013年06月25日訊】週三,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將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有哪些內容呢?其中就包括一項推進大規模城鎮化建設的提案。
中國政府現在是對城市經濟報以厚望,但這次的下注,存在著把中國經濟拖下水的隱患。
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市地區是日本的東京都市圈,那裡生活著3,710萬人。而北京想要超過這個目標,並打造起傲視日本乃至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超級大都市。
比如說一個擁有大約2.6億人口的中國城市?這就是中國規劃當中、以京津地區為核心的環渤海經濟圈。相關的建設工作已經啟動,比如連接這兩個毗鄰城市的高速鐵路。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計畫是把廣州、東莞、佛山、惠州、肇慶、江門、中山、珠海等廣東省諸市以及深圳直轄市合併在一起。當這九座城市合併成一個整體後,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加入進來也就為期不遠了。如此一來,這就不只是一個4,200萬人的都市圈,而是足足5,000萬人。
在這些宏大的計畫之上,中國政府甚至計畫在全國建設數個人口高達1億的城市圈,並以此為核心,環繞以一批1,000萬至2,500萬人的「小城市」。中國領導人在2011年曾宣布要在今後20年內建設20座新城市。
重慶作為中國內陸的交通樞紐,雖然並不是在一片白地上建設起來,但確實是靠中央政府在此地設立直轄市、不斷合併周邊地區並毫不吝嗇地投入巨額資金,才有了這個3,300萬人的城市。時至今日,時不時被比作「長江邊上的芝加哥」的重慶,面積已經達到比利時的三倍。帶著諸如這般宏大的建設夢想,中國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城市」的概念。
這還不算,中國政府還在談論要在未來十幾年將2.5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居住。北京方面的計畫是,到2025年,讓70%的人口,也就是大約9億人生活在城市。目前,中國官方公布的城鎮化率為53%,但只有35%的城鎮常住居民擁有城市戶口。換句話說,在這個過時的人口管理體制下,大約18%的城鎮居民的正式身份還是農民。
按照《紐約時報》記者伊恩·約翰遜(Ian Johnson)的話說,北京的這些計畫,將「徹底改變中國的特徵。」「全國各地都在大興土木,那些歷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時期的村落正被夷為平地。」他如此寫道。
中國推動這股農村向城市的大轉移究竟用意何在?政府認為,如果有更多人生活在城市的話,消費也會隨之增加,而提振消費被視為創造可持續經濟的長遠之策,原因是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這條路顯然已經走不下去了。「如果一半的中國人開動消費的話,那經濟增長想攔都攔不住,」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對《紐約時報》的記者如此說道,「眼下這些人正生活在農村,幾乎不消費。」
中國這些規劃者覺得,如果中國能創造更多的城市,那麼自然就能變成發達國家,並擁有繁榮的經濟。但他們忘了,那些在發達社會的城市,其形成是內在因素決定的,不是規劃部門的天才們用行政命令製造出來的。
事實上,城鎮化反而可能抑制經濟增長。如果將歷史上存在相互競爭關係的城市硬拉在一起,並強迫他們停止競爭的話,那麼區域經濟的增長就可能會偏離軌道。廣東那項圍繞廣州建設宏大都市圈的計畫,在外部觀察人士中引起的最大擔憂就在於此。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的這套規劃還遭遇到更基礎性的反對聲。北京大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文章中寫道:「諸如學校、道路、住宅、酒店等伴隨城鎮化建設而來的龐大支出,通常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在中國並非如此。中國僅僅是將一部分社會開支轉移到另一部分上。」如他所解釋的,當中國政府通過對家庭部門、稅收和借貸資金進行強制性轉移來籌措資金時,中國的經濟擴張便可能會受到打擊。
中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將徹底改變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村百姓的生活。而它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都勢必將會載入史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