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為何不意味著社會混亂?
【看中國2013年07月19日訊】緬甸總統吳登盛在英國智庫發表演講時表示,今年底前將釋放所有政治犯。一個由總統府辦公室部長領銜的特別委員會正在審查每個政治犯的個案。他還表示,緬甸政府上月與部族簽署和平協議,相信可能在未來數星期實現全國停火,結束持續了60多年的部族衝突。
這是歐盟國家首次接受緬甸總統的訪問。此前歐盟解除了對緬甸長達20餘年的制裁。吳登盛還訪問了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晤。日本首相也興致勃勃地造訪緬甸首都內比都,宣布免除其高達2000億日元的債務,並提供910億日元的新增貸款和無償援助。
緬甸軍政府堅定履行承諾,推進七點路線圖計畫,實行多黨制大選,結束了幾十年的軍人統治。吳登盛當選總統後,致力於推動政治經濟改革和全國和解,釋放昂山素姬等大批政治犯,組織議會改選以便於民主聯盟參選,取消新聞審查制度,修改選舉法,為昂山素姬參加2015年總統大選鋪平道路。正如歐巴馬所說,這是「一條漫長、有時艱難、但從根本上說正確的道路」。緬甸政府顯然也清醒認識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所以,吳登盛說,他所推進的改革史無前例,緬甸發展面臨挑戰,但「我知道人們有多希望看到民主扎根、告別數十年孤立、趕上其他亞洲經濟體,結束所有暴力和紛爭。」
實施民主改革後,緬甸奉行「與所有國家都保持友好合作關係」的平衡外交政策。緬甸外交空間不斷拓展,前文說到,對其制裁最為積極的歐盟、美國、日本相繼打破堅冰,解除或者部分解除制裁,推行新的積極接觸的政策,擴大對緬貿易。與中國、印度等傳統友好國家的關係也持續加強。
緬甸在實行軍政府獨裁統治導致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痛定思痛,通過自我醫治頑疾,不僅變得身輕體健了,增強了內部發展的活力,與國內部族達成和解協議,而且有效改善了外部環境,為國家持續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助力。
緬甸跟中國一樣,也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農業在國家經濟中佔比達60%,在軍政府統治下,經濟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生活生平普遍低下,文化素養不高,而且境內民族、地方關係複雜。可以說,緬甸的各方面基礎比較差,但緬甸的民主改革仍然是當今世界實行自我改革的國家中最耀眼的明珠,與此同時,國內部族關係趨向和解,與外部關係不斷向好。
那麼,為什麼緬甸能夠持續地推進內容廣泛的民主改革,通過改革促使國家走向正確道路,並在此過程中保持國家總體穩定,未出現社會動亂?
這首先是因為緬甸的執政集團摒棄了狹隘的私慾,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成功達成了內部政治妥協,在實行民主改革促進國家發展上形成一致意見,並保持高度團結。它是緬甸順利實施民主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緬甸自1988年以來,實行嚴格的軍政府統治,軍隊在國家政治事務中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如果他們願意,就可以說他們的統治是「天命」,是歷史所決定了的,但由此也給國家發展帶來困境,經濟凋敝,民生困苦,社會一片蕭條,帶來無窮的禍患。這是促使執政集團內部改革派崛起的根本原因。丹瑞等老一代政治人物在支持新生改革派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固然吳登盛總統的改革措施推動了國家狀況轉好,但如果沒有傳統的軍人勢力的強力支持,不僅走不順,也必定走不遠。
其次,緬甸軍人雖然退出了政權,但緬甸現政府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威權色彩,獲得了軍隊實力派的支持,因此能夠有效掌控局勢,依靠強大、穩定的權力,循序漸進但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在過渡期,軟弱渙散的政府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革,也無法使改革得到有效進行,甚至造成失敗。
第三,緬甸反對派在昂山素姬的領導下,表現出高度合作的大義精神,與現執政黨既保持競爭關係,又在政治上進行合作,避免了無謂的損失和破壞。反對黨的耐心也是緬甸改革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們一味為反對而反對,在改革上主張更為激進,就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政治緊張和社會混亂,使得目前成果初顯的改革淺嘗輒止,為軍人再度干政提供口實。
第四,國家底子薄弱和民眾素質不能作為拒絕民主改革的擋箭牌。從歷史、國情角度看,緬甸民眾長期由於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缺乏良好的素質,國家積貧積弱,軍人具有濃厚的參政意識,獨裁歷史十分久遠,但這些都未能阻止吳登盛的改革逐步達成其應有的效果。此種情形令人深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