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 古代名人的養生

【看中國2013年12月21日訊】人到老年,對養生之道更是情有獨鍾。若能樂觀曠達,自可事事無憂無慮,心神怡悅而可永年。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對於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歷代名人大家亦有詩文談及於此。

養神,是延年益壽的良方。世事滄桑,只要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榮辱、得失都不能困擾我們,退一步海闊天空。孔子說:「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也就是說,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凡是要心平氣和,惟有氣和而且心平,才能健體強身,延年益壽。莊子說「心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這裡說的「清」、「靜」二字,強調的也是心平氣和之意。

管仲說:「憂鬱生疾,疾困乃死」,孟效也認為「情憂不在多,一夕能傷神」,這些見解可謂頗得養生之道,心順情暢,自然能延緩衰老,增加壽命。

陶弘景強調:「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飲食,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有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壽也。」強調老年人要飲食有節,行為有序,思想要豁達大度,深得養生之秘訣。

詩人白居易詩云:「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劇作家孔尚任亦云:「愁入心頭一寸熱,愁轉腸中腸九折。」白居易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易收養延年之效。孔尚任的忠告,對於暮年之人,不無指導意義。

詩壇壽星陸游,坎坷一生,卻壽高八旬又五,他對養生的學問相當關注,亦饒有所得。其詩云:「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年所由滋。」他常動,好為小勞,身心得到活躍,抵禦衰老的能力也大為增強。他又詩云:「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年事雖高,他仍手不釋卷,筆耕不輟,達到了健體強身之目的。

宋代大儒蘇東坡因剛正不阿,屢遭貶謫,身心交瘁,未老先衰,於是他便移情於養生之道。他的強身之術是,閑步常梳髮,遊樂多行走,開窗納風露,以此促進肌體氣血和順通暢。

北宋名家程顥詩云:「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他認為老年人生活應當和青少年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東晉陶淵明《飲酒》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首典型的養神詩,物與心融,境與意會,情趣橫生。真是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這正如無門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的清代詩人袁枚,他的詩「老行萬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長壽,主要在於長期進行旅遊得到鍛練的結果。

家中人和,對老年人來說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詩聖杜甫有詩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溫馨的家庭,給了處於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的詩人至純至厚的情和愛,使他晚年過得悠然自得。

養生之道是一門大學問,希望以上這些古人的心得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所助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