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之政府的巨額銀行存款

【看中國2014年11月09日訊】市場分析人士經常以中國的銀行存款或M2與GDP之比的上升作為中國槓桿率上升和潛在金融風險的指標。然而,對這些銀行存款的持有者作進一步的分析,人們就會發現中國資產負債表中的一個奇葩:截至今年9月底,政府機關團體(不包括國有企業)共持有約18.3萬億元的銀行存款,約相當於GDP的30%。不僅如此,這些政府部門的銀行存款近年來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長,佔M2的比重持續上升。同時,政府在央行持有的現金從2012年底的2.4萬億元增加至今年9月底的4.1萬億元,相當於GDP的6.9%,27%的當年財政開支。相比之下,美國財政部在美聯儲僅持有約1180億美元的現金(3.4%當年開支)。

但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也不斷上升。各種估算顯示,此類債務佔GDP的比重介於150%~180%之間。似乎中國的政府部門(包括各類事業單位)一直在以6%以上的利率融資,然後將借來的錢以不到3%的收益率存回銀行,而此類存款規模高達22萬億元左右,相當於GDP的37%。

上述發現引出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這些存款具體歸屬於哪些政府機構?在名義GDP增速低於10%且M2增速僅為13%左右的情況下,這些政府機構的銀行存款為何會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長?

2。融資成本高於6%而收益率不到3%的「負利差」顯然是沒有效率且不可持續的。

3。更重要的是,不同於國有或私人企業,這些事業單位所獲取的「盈利」似乎並不通過納稅、分紅或再投資等渠道回流到實體經濟。這些事業單位的邊際消費(或投資)傾向顯然低於消費者或企業。因此,如果政府將這些「收入」重新分配給消費者或企業應有助於促進更高效率的經濟增長。

4。此外,如果政府主動改善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利用其現金存款來償還債務或增加企業股本,這不但能夠大幅降低中國的槓桿率,而且還可以避免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或損害企業部門。

政府是否能利用其低收益的儲蓄存款來打破這一僵局並讓股市恢復健康?我們認為政府當然有這個能力而且曾經有過經驗。2004年中國政府就曾動用其4,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約800億美元向大型國有銀行進行股權注資。與十年前相比,政府如今擁有的巨額儲蓄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來應對結構調整面臨的陣痛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後遺症。但在政府降低自己的儲蓄之前,中國經濟仍將繼續承擔顯著的機會成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