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但對於英法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教科書上沒有給出答案,只是籠統的稱之為強盜行徑。這場戰爭的本質是「文明的衝突」(亨廷頓語)。究其原因,按現在的觀點來看簡直是荒謬的。
當時清政府與英法兩國衝突的焦點是「公使駐京」問題。至於領事裁判權、賠款、協定關說這些利益上的事對皇帝來說都是小事一樁,也很快達成協議。甚至,後來皇帝還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關稅等更多優惠來換取英法兩國取消「公使駐京」的要求。
那麼,為什麼皇帝如此注重在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互派外交官的「公使駐京」呢?公使駐京必然要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萬邦來朝、天下共主觀念的破產,而這種觀念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接受,與儒家「禮治」思想的結合,就成了古代中國獨裁專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來源。這一改變如果發展下去,這種合法性將受到挑戰。這就是導致「通州談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其實質是「朝貢體系」與西方國家平等觀念的衝突。再深究下去就是清朝統治的合法性問題了。
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但對於英法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教科書上沒有給出答案,只是籠統的稱之為強盜行徑。這場戰爭的本質是「文明的衝突」(亨廷頓語)。究其原因,按現在的觀點來看簡直是荒謬的。(看中國圖片)
滿清政府儘管在第一次中英戰爭中慘敗,仍然拒不承認英國的平等地位。在他們眼裡,天下只有中國一家,其餘各國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根本就沒有資格與中國平起平坐。葉名琛在廣州對英方談判修約的要求一概拒絕回答,甚至連英方談判代表的面也不見。而英方代表在中國沿海到處遞交信件,甚至北上白河,要求與中方談判,又都被推至廣州,英方自然感到被戲弄一場。蔣廷黻就此寫道:「總而言之,外國人簡直無門可入。他們知道要修改條約,只有戰爭一條路了」。
通州談判破裂後,按事先計畫清朝方當場拘禁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談判使團共39人。按電影上僧格林沁的話「什麼巴夏裡巴夏外的,裡裡外外統統抓起來」,罪名是「叛逆罪」。呵呵,可笑,一群外國的談判代表怎麼就叛逆呢?39人中除18人生還,其餘21人全部被折磨致死。這事要擱現在,哪國政府也不能接受的。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結果眾所周知,英法聯軍大敗清朝30000人的精銳。
戰後,清政府全部答應英法聯軍條件,而英法聯軍決定給清帝國皇室一個嚴厲的教訓。這個嚴厲的教訓,就是摧毀皇家園林-圓明園。
需要說明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報復行動是正大光明的。報復行動的前幾天,英國公使額爾金命令在全城張貼公告:「圓明園將於18日被燒燬,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額爾金還通過公函的形式,向大清帝國下達最後通牒。英國遠征軍統帥格蘭特為說服法軍統帥蒙邦托參加這次報復行動,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摧毀圓明圓,只是針對應當為這些罪責承擔責任的清政府,而非人民。」可見,從一開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則是把圓明園當做了傲慢無禮的大清帝國的一個標誌。我們也可以通過巴夏禮事後給他妻子的信中證實這一點「我認為毀掉它是非常合適的。把整座北京城都燒掉太殘忍,畢竟這城裡的人民有很多是無辜的,他們並沒有傷害我們。」
讓人不解的是,如此被人焚燬的圓明園更進一步被貼上了愛國主義的醒目標識,當成了道德批判及政治動員永遠新鮮的題材,儘管它只是皇帝們荒淫無恥、尋歡作樂之地。至於圓明園的建築價值及裡面的財寶也有誇大之嫌。現在有人從國外用天文數字的金錢購回兩個獸首,無異於怨婦心態的再現。試想,這些錢用在救助失學兒童身上不是更有現實意義嗎!如果說這叫愛國主義,那這種愛國主義不要也罷。
最後,圓明園曾遭受三劫「火劫、土劫、石劫」。圓明園被燒後,主題結構還在,至於成現在這個樣子,就不能怪英法聯軍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