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典故集錦(圖)
一、蘇東坡與紅燒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製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蘇軾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濬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濬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二、蘇東坡與生薑
蘇東坡先生一次與友人姜至之飲酒。姜至之乘興調侃他是一味中藥「子蘇子」。東坡先生靈機一動,反唇相譏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樸」。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東坡先生說:不是「半夏」、「厚樸」,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厚樸有毒,需用姜炮製後才能入藥。蘇東坡指出:長吃生薑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據《東坡雜記》所載:「予昔監郡錢塘,游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餘,面色紅潤,目光迥然。」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服生薑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薑為薑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中醫認為生薑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
生薑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垂手可得的保健品。據研究,生薑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慾,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習慣,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淺。
生薑在臨床上應用得十分廣泛。取生薑25克,加水煎30分鐘,每天服3次,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效果。生薑50克,加紅糖50克,搗為糊狀,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細菌痢疾,多數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狀較快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此外,生薑還可用於半夏、天南星、烏頭等的中毒症狀。據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楊某咽喉紅腫潰爛,膿血如注。有醫家問其飲食習慣,知他愛吃鷓鴣,便叫他嚼食生薑。待一斤生薑吃完,膿血漸止,疾病痊癒。醫家說,因鷓鴣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積蓄於鷓鴣肉中,人食肉後,其毒轉入咽喉,而患此病,生薑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藥到病除
三、蘇東坡與成語
(1)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
「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裡,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為這首詩,在文言裡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6)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讚賞。歐陽修見卷子獨佔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複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7)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8)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按即重陽)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10)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11)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12)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為千古佳話。
(13)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髮為尼。
(14)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下《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句,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相傳這首詞寫成後,當晚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由於結尾表達了作者隱逸的想法,以致人們第二天紛紛傳說,蘇軾已將冠服挂於江邊,坐上小舟,長嘯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驚,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職,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卻發現他鼻息如雷,還沒有起床。
(15)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雲唱《蝶戀花》一詞。朝雲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蘇軾問何故,朝雲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16)山抹微雲秦學士
秦觀《滿庭芳》中有「山抹微雲,天粘衰草」一句,由於這首詞的風格近似柳永,所以蘇軾當面說秦觀是「學柳永作詞」,還戲稱「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陣樂》的首句。)
(17)東坡肉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湖北特有的傳統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製作始創於黃州。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製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製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他還寫了一首《豬肉頌》:「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18)東坡湯
蘇軾發明瞭一種青菜湯,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裡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裡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裡,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19)滄海一粟
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滄海一粟」由此而得。
(20)安步當車
《蘇、瀋良方》中記載:蘇軾在杭州時,用自己的俸祿建了病坊,三年裡治療了近千人。由於他是個大書法家,有些人假裝生病,求他開藥方來獲取他的字。蘇軾也不拒絕。一次開了一個藥方:「主要有四味藥: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
四、蘇東坡與蘇小妹、佛印禪師
◎蘇東坡被貶官到黃州任職期間,與佛印和尚結為好友,經常詩文往來。
有一次,蘇東坡到寺廟裡拜訪佛印和尚,一進門就聞到一股魚腥昧,因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歡吃魚飲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給他留一份。但這一次佛印和尚卻一點不露聲色。蘇東坡心裏明白這是佛印同他開玩笑,便在屋子裡來回走,想找出魚來下酒。可是,屋子裡除了一隻罄之外,別的沒有地方可以藏魚,蘇東坡判斷魚一定藏在罄裡,他不點破此事,對佛印笑道:「今天請你對一聯,你能對上嗎?」說罷,吟出上聯:向陽門第春常在。
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對聯,但佛印不知蘇東坡的用意,就立即對道: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慶)裡有魚(余),還不拿出來下酒。」佛印方知上了蘇東坡的當,高興地把魚拿出來同蘇東坡一起享用。
◎蘇東坡有許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學盛行,提倡明心見性之餘,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飽受壓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腳之外更要求女子話不高聲,笑莫露齒,天天就躲在閨房中習那女紅,出嫁的那天頭上都還要頂一塊紅布不讓別人看見。蘇家是讀書人家,見識有別,另外與蘇東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蘇東坡與那些和尚交談玩笑的時候,並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齒的妹妹在中間攪和,管她雅緻也好,粗野也好。一天蘇東坡跟一群和尚出外遊玩,蘇小妹亦步亦趨地跟著,突然看到一個和尚在江中游泳,載沉載浮,碧波中就好像一個光溜溜的圓球滾動不已,蘇小妹少見多怪,看得興致盎然,謾聲說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滾葫蘆。」跟在她後邊的一位主持僧也是個愛開玩笑的,當即對道:「碧紗帳內坐佳人,煙籠芍藥。」這一下扯開話題就不止不休,蘇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聯:「僧眠錦被,萬花叢中一葫蘆。」
主持立即對道:「女對青銅,半畝塘中兩菡萏。」
蘇小妹一時為之語拙,正無可奈何,抬頭望見江心有個和尚在撐船,話題一轉:「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這聯有些難處,它是從「影子」落筆,必須要以「影子」對答才能貼切,主持不由得仔細推敲,終於說道:「佳人汲水,繩牽井底觀音。」
蘇小妹不甘心,再次發難:「五百羅漢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這次蘇小妹遇到了對手,主持僧迅速對道:「一個佳人望月,人間天上兩蟬娟。」
◎有一次,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同佛印和尚遊覽名勝巫山。佛印和尚目睹巫山煙雨變幻無窮,一句上聯湧上心頭。於是,佛印吟道: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轍聽罷,沉思片刻,便對出下聯:何水能如河水清。
這副對聯非常巧妙,「無」與「巫」同韻;「何」與「河」也同韻。對仗工整,蘇徽不愧出自蘇門,語出不凡,足以驚人。
◎有一次,蘇東坡學禪有所領悟,覺得心智洞明,了無雜念,不覺喜從中來。遂按捺不住激情,鋪箋揮筆,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由詩中看來,自己已儼然成佛,不僅佛光普照大地,而且佛性堅定如盤石,連八風(得、失、謗、揚、讚、嘲、憂、喜)也吹不動了。
東坡當下就差人過江去金山寺,將這首詩面交佛印禪師。佛印禪師再詩上批了「放屁」兩字,交給來人帶回。東坡氣急如焚,遂乘船度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論。船到了岸邊,佛印早已佇立等待。
蘇東坡劈頭便責問佛印:「我寫的詩,你為何說是放屁!」
佛印雙手合十,輕描淡寫地回答:「你不是已經‘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了嗎?怎麼還會被‘放屁’兩字吹過將來呢!」
又有一次,東坡到金山賜予佛印一起坐禪。坐了一個時辰,東坡覺得身心通暢,內外舒泰,便忍不住問禪印:「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東坡,點頭讚道:「像一尊佛。」東坡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揶揄地說:「像一堆糞!」。佛印聽了,並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
東坡高興的回家,告訴蘇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頗不以為然的說:「哥哥,其實今天輸的是你。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
◎這裡引用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兩則謎語故事,據《東坡集》載:「東坡即拾一片紙,畫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長柄笊籬,與佛印云:‘可商此謎,’佛印沉吟良久:‘莫不是《關睢》序中之語歟?’東坡曰:‘何謂也?’佛印答曰:‘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東坡曰:‘吾師本事也。’相與大笑而已」。又據《丹鉛雜錄》記載:「佛印持二百五十錢,示東坡云:‘與你商此一個謎。’東坡思之,少頃,謂佛印曰:‘一錢有四字,二百五十錢,乃一千個字,莫非《千字文謎》乎?’佛印笑而不答。」
五、蘇東坡與三白飯
有一次,蘇東坡和他的文友劉貢父交談時,談到他當年學習時的生活情況,說他那時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飯」,並說他吃得非常香甜,感到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吃的飯菜了。劉貢父就問蘇東坡,「三白飯」是什麼名飯使他這樣愛吃。開始,蘇東坡笑而不答,在劉貢父再三追問之下,蘇東坡才說,「三白飯」即白鹽、白蘿蔔、白米飯。過了一段時間,劉貢父向蘇東坡發了一張請柬,邀請他到府上吃「皛飯」。蘇東坡接到請柬很納悶,心想,這「皛飯」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能是一種什麼樣的飯菜呢?後又想,劉貢父博學多識,這「皛飯」必有典故,一定很講究。蘇東坡來到劉府,發現宴席上只擺了三樣東西:潔白的細鹽、水靈靈的白蘿蔔、雪白的大米飯。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這「皛飯」字由三個「白」字組成,暗喻「三白」,是劉貢父對他開的一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