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負霸王意!談忠貞傳千古的虞姬(圖)

 2015-09-18 17: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垓下歌:撼人心魂的霸王別姬

相信你一定看過由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這部膾炙人口、改編自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的電影曾榮獲多部國際獎項,多少觀影者深深受之憾動且牽灑出了熱淚。其中的戲中戲,也就是電影中,由張國榮與張豐毅飾演的程蝶衣與段小樓演出的京戲《霸王別姬》,實際上是藝術戲曲大師梅蘭芳的經典名劇之一。

這出京劇的主角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虞姬,故事內容講述的是項羽被敵軍圍困於垓下,悲憤苦澀地唱出《垓下歌》,虞姬體會其心情,隨後自刎殉情。項羽及騎兵與敵軍苦戰後,突圍不成而自刎於江東。

如今雖不見當年重瞳的西楚霸王,史實上的霸業,卻構織了項羽的豪情萬千。自古以來,英雄身旁總有美人相伴。總伴隨於霸王身邊的虞姬,相傳容貌傾城,擅舞劍。耀千古的,正是西楚霸王與虞姬之間,那段蕩氣迴腸、撼人難忘的訣別悲歌。可惜的是,關於兩人的相識、相隨,卻無詳細記載。後世僅能仰賴流傳的詩詞歌賦,描摹、想像他們珍貴的吉光片羽。

幸有今人於影視上的詮釋,得以令霸王項羽的豪壯氣概及絕色虞姬的忠貞形象,益發鮮明。後人的歌詠與後世的演繹,在在都令史籍裡頭,那極為單薄、扁平的虞姬,豐潤了許多,具亮眼的藝術形象。論者王立群表示:「虞姬的藝術形象最早現於元代戲曲。可是她一直是道德符號,缺乏完整的藝術形象。京劇《霸王別姬》才令虞姬徹底成為情感實體,成就舞台上的美麗形象。」

悲壯哀戚的《垓下歌》與《和項羽垓下歌》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遭到漢軍及諸侯重重兵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當項王夜起,不禁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歌數闋,虞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陪伴霸王於旁的虞姬,亦隨之而歌。據《史記正義•卷七》記載:楚漢春秋云:「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多麼悲壯無奈的《垓下歌》啊!多麼傷心深情的《和項羽垓下歌》啊!然而,這首名垂千史的《和項羽垓下歌》卻存在爭議。古籍上僅只寥寥幾筆的虞姬,亦存爭議。身世不詳的虞姬,較明確示人的是,她為秦末虞地人,名虞或姓虞,世稱虞美人。而關於虞姬是否自刎、埋在何處等論點,當然也同樣受到爭議。

虞姬的「和歌」與「自刎」,備受爭議

兩部重要史著,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與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及虞姬。而《史記正義•卷七》記載的《和項羽垓下歌》,是唐代張守節從《楚漢春秋》引述而來的。不過,其實和歌存在著真偽的問題。論者唐寶民表示,這首和歌與秦漢時期的詩歌風格不符。

除此之外,參考《楚漢春秋》的司馬遷,為什麼沒有引用這首和歌呢?這其中必有緣故,值得再探。

司馬遷不僅沒有在《史記》記載《和項羽垓下歌》,亦沒有記載虞姬自刎。

論者唐寶民表示,司馬遷沒有提及的原因,可能是《楚漢春秋》中並沒有提及虞姬自刎,或是《楚漢春秋》雖然記述了此事,但是司馬遷認為有違史實而不採用。距離楚漢時代較近的陸賈若沒有撰寫,那麼較有可能的推論就是虞姬沒有自殺。

虞姬的埋身處,備受爭議

有些古籍記載了虞姬身埋之地,例如,《方輿勝覽》有載:「虞姬家莊定遠縣南,今宿州亦有墓,相傳靈壁葬其身。」《太平寰宇記》有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正覺樓叢書•括地誌》有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塚也。」

雖然文獻有記載,但隨著後世研究的深入,虞姬的埋葬地,亦引爭議。據《圖說秦朝十五年》表示,有人認為虞姬自刎後,被埋於離垓下不遠的安徽靈璧縣;有人認為是被埋於安徽省肥東縣石塘鎮的西黃村;有人認為,虞姬的頭身份別被埋在不同之處。屍身埋在靈璧縣,頭被埋在定遠縣二龍鄉。只是持第三種說法的學者,無法道明虞姬的頭為何被砍下,埋於定遠縣。因而,此說法不足採信。

不負霸王:文藝形象令虞姬名聲永流傳

虞姬之名,之所以光耀萬千,不在於她的姿色與舞藝,主因在於她對霸王不離不棄的忠貞愛情。因此,促使諸多文人紛紛寫下專屬虞姬的文學篇賦。

例如,宋代蘇軾於《虞姬墓》道:「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元代的散曲家張可久亦於《賣花聲・懷古》中道:「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清代何浦於《虞美人》道:「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虞姬)。」曹雪芹亦透過林黛玉的文筆,寫下《虞姬》一詩,傳達出對於虞姬的憐惜:「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清代袁枚亦於《過虞溝游虞姬廟》中道:「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此外,據說宋詞詞牌《虞美人》,即是從虞姬之名得來。

除了對虞姬本身的推崇之外,從虞姬墓上長出艷如血的花兒,亦因為仿似美人翩然起舞,而被喻為「虞美人草」。當然,文學裡頭亦有關於虞美人草的記載。

宋代許彥國於《項籍廟》中言:「千載興亡莫浪愁,漢家功業亦荒丘。空餘原上虞姬草,舞盡春風未肯休。」明代馮夢龍於《情史•情貞類》的〈美人虞〉一文中,記載了項羽與虞姬的詩歌,還闡述虞姬對於項羽的忠誠:「妾聞忠巨不二君,貞婦不二夫。請先君死。」此外,更於描寫了「姬死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雖然虞姬在史實文獻上僅為稀少的呈現,但是透過諸篇詩詞歌賦、《東西漢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傳頌,以及轟動名響的京劇《霸王別姬》及相關影視的演出,都一再為這位扁平人物添加豐富的心魂。雖然距離歷史已遠,卻讓今人從動人的愛情故事中,覓得感動,獲得滿足。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