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增加人口就能夠提升消費嗎?
【看中國2015年10月31日訊】用放開生育的方式解決中國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甚至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
中國消費不能靠增加人口來解決,貧困蔓延地區的人口快速增長是個悲劇,我們在現代非洲見證了這樣的悲劇,上世紀中期在中國也發生過同樣的人口增長經濟陷入的悲劇。人口貧困代際傳遞,缺乏消費能力,只能靠扶貧來解決生存困境,甚至出現大飢荒。
世界銀行10月發布《非洲崛起下的貧困前景》,非洲貧困人口的比例降低了,但由於人口急速增加,在過去20多年來,非洲赤貧者實際上增加達一億人,營養不良問題普遍,針對平民的暴力事件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中部地區和非洲之角。
非洲經濟在增長,過去20年,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平均4.5%,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的數字,非洲的人口從1990年的大約6億增加至2012年的超過10億,預料到2030年會達至16億,從1990年到2012年,年均增加3300萬人口,預測從2012年到2030年,仍將保持同樣的增速。
因此,非洲貧困人口絕對數量還在上升。世界銀行就非洲經濟和社會展開進行的大規模家庭調查顯示,經過20多年的迅速經濟增長,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約9億人口仍舊有43%生活貧困,人數約為3億8800萬,他們每天靠不到1.90美元過日子。1990年研究開始時,該比率為56%,數目為2億8400萬人。經濟增長了,衛生與教育水平提升了,貧困人口的比例下降,但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卻在上升。
如果說人口能夠解決非洲發展問題的話,非洲、中東憑人口出生率早就應該躋身經濟第一方陣,事實上,不僅非洲的情況不容樂觀,中東最近湧現出的難民潮也是資源爭奪戰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中國在北洋時期不也是哪些?軍閥混戰,極端勢力流行,為的不過是一口餬口之食。
非洲人口眾多,有多少企業把非洲作為最重要的市場?蘋果看中的是中國這樣的中產收入階層人數日益上升的市場,原因在於貧困人口購買力的喪失,使他們成為無效消費群體。
回到中國,從49年到1957年,中國經歷了49年後的第一次嬰兒潮,可以視為戰爭之後的人口反彈週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五:人口總量適度增長結構明顯改善》統計,1949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36‰,死亡率為20‰,自然增長率為16‰,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42億。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長率上升為23.2‰,總人口達到6.47億,八年人口淨增1.05億。此時並沒有帶來國人生活質量的提升,而是相反,迎來飢荒與人口死亡率急劇上升期。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到60年代又出現一波嬰兒潮。
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人口上升是上一輪戰爭、經濟下滑之後的結果,提升國民生活質量靠的是制度建設與經濟發展,而不是人口增長。為了提升消費很多人提出放開計畫生育,如信達證券陳嘉禾谷永濤 胡佳妮發布的研報所說,中國人口總量龐大,由於中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任何試圖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人口政策都會帶來已經有13億多的族群進一步擴大,而過多的人口會導致中國陷入經濟發展的致命陷阱:沒有足夠的資源。難道靠戰爭、飢荒與人均壽命下降解決資源問題?
中國需要的是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均消費與人均生活質量的提升,使人均消費能力上升,而不是數量上升帶來的貧困人口的上升,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快速上升、人口逆淘汰導致的人口素質惡化。
根據新近出爐的三季度各省市居民收入數據,收入差距擴大。上海、北京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568元、36047元,是目前僅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大關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暫排在末位是甘肅省,僅為17638.5元,排名倒數第二的是青海17945元,第三為寧夏18062元,貴州為18269.84元。這些地區經濟發展釋放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中國的消費能力將呈指數級增長。
把經濟發展缺乏動能僅僅歸因於人口,是短視而不明智的,也是欠缺人文關懷的表現。通過制度完善與經濟發展,提升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才是關鍵。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