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長代替市場經濟又怎會好(組圖)
上海洋山港。(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3月04日訊】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跌至了25年來的最低值,今年1月的對外貿易額同比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滑。與此同時,中國的負債率在猛烈上升,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進一步下跌至49.0,低於50的枯榮線;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則將中國債務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而從2014年以來,中國當局已經連續多次降低利息、銀行準備金率,出臺了各項措施來支撐股市、樓市。華東理工大學的宏觀經濟學家瀋凌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這兩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把能試的藥方都試遍了。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或是刺激需求;現在還提出要改革金融市場、推動供給側改革。可是都還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中國經濟到底得了什麼病?
中國經濟學家瀋凌認為,現在的中國經濟正面臨短期困難與長期問題的相互疊加,"而且是中長期的問題更甚於短期的問題。"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更是直接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舊有模式宣告終結:"中國經濟過去一直依靠生產廉價商品、大量出口廉價產品來拉動增長;但是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越來越小,舊的模式已經無法持續。"
曾林認為,應對這種情況,中國經濟只有一條路可走:真正實現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導致工人失業?
中國經濟長期依賴勞動力密集型的低成本生產模式。而產業轉型,也可能導致大量工人失業。(網路資料圖片)
曾林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要推動產業升級,一方面要讓企業更多地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也是中國政府推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動機。"而另一方面,產業升級也意味著要淘汰過剩的產能,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的工業更加穩健、更加現代化。這一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企業裁員。"
本週二,路透社援引兩名政府高層內部人士消息稱,今後三年內,那些依賴公共財政輸血而勉強存活的企業,將大幅裁剪500萬∼600萬員工,從而緩解工業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在週一,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為了減少工業產能過剩,180萬職工將被分流安置,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將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切入點。
"就業市場正是中國政府的阿喀琉斯之踵!"長期研究中國經濟政策的德國經濟學家曾林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政府甚至願意接受較慢的增長率,"只要失業率不大幅增長。"
而早年曾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經濟學家瀋凌則認為,此次裁減數百萬產業工人,壓根就是"中國特色的集體失業"。他說,如果當初主管當局能夠堅持市場原則,讓私營企業繼續主導煤、鋼等行業,而不是搞"國進民退",那有些企業自然會順應市場潮流,在市場飽和前提前淘汰落後產能或是退出該行業。"但是政府卻一再給這些企業輸血,讓他們苟延殘喘,直到問題集中爆發、導致休克性的大規模失業。"瀋凌指出,正是由於中國政府在如今產能過剩的行業違背了市場規律,才造成了現在"長期轉型措施導致短期經濟降溫"這一怪誕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瀋凌也開出了藥方:"長期來看,治本的方法就是收回政府的手,不讓他去替代市場的手。"而至於短期內的失業率高企,瀋凌認為也不是難事:"90年代朱鎔基當政、推動國企改革時,下崗的人數高達數千萬;而現在的財政收入已經是當年的七、八倍,完全有能力通過低保、救濟、再就業培訓等方式妥善解決失業工人問題。"抑制工資增長充其量只是一劑偏方
面對中國經濟的降溫,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則開出了他的獨特"藥方"。今年2月19日,他在一個有關供給側改革的經濟論壇上表示,中國的工資增長過快,不利於生產率的提高,削弱了中國的競爭力。樓繼偉還認為,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企業保護嚴重不足,造成勞動力市場缺乏靈活性。
長期關注並協助中國勞工維權運動的德國勞動法律師格夫肯(Rolf Geffken)強烈反對樓繼偉的這一論調。他對德國之聲表示,認為抑制工資增長就能夠加強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只是紙上談兵、一廂情願。"中國的低工資模式已經無法持續。壓制工資,只會讓罷工等工人抗議運動風起雲湧,到頭來只會讓經濟危機上升到政治層面,造成巨大的危險。"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的GDP相比上年增長了6.9%,勞動生產率增長了6.6%,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則上漲了7.4%(已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德國經濟學家曾林認為,中國的工資上漲幅度在相匹配的適度區間內。他反駁財政部長樓繼偉的觀點,指出:"只要生產率上升了,工資也可以同步上漲。"曾林還認為,提高工資水平,還有助於拉動內需、促進服務業發展、助推產業轉型。他警告說,要真正進行供給側改革,提升生產水平、促進生產率增長才是關鍵。
對症下藥讓市場說話
中國經濟學家瀋凌更是指責樓繼偉的建議"本末倒置,非常地膚淺、不人道"。他說,經濟增長的目的不是GDP本身,而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當前經濟降溫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企業稅收過高、國企改革滯後、政府過多干涉產業方向都是重要的原因,怎麼可以在沒有仔細做核算分析的情況下就指責工資增長呢!"
瀋凌還接著指出:"政府干涉過多、市長取代市場才是中國經濟長期問題的根源。"
瀋凌希望,在接下來的產業轉型中,應當讓市場而非市長來決定產業的導向,真正落實中央文件中提到的"讓市場配置起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瀋凌認為,相比產業轉型,健全市場機制才是更為長期的治病藥方。
汽車、房地產、煤鋼、光伏、新能源等行業,都曾經由政府來主導產業方向。經濟學家認為,這不利於真正的產業轉型。(網路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