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綴 是人生一良策亦非易事!(組圖)
就算是至聖先師孔子,也經歷了勤讀不歇的過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飛逝的分分秒秒裡,眼睛內心總一再接收到大量又擁擠的雜訊。因此,能夠利用時間,真真切切地靜下心來讀進一本書,長期閱讀著的人,是令人佩服的。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提供了絕佳實例!那需要的,是決心,是毅力。倘若從中獲得人生樂趣,將之延展、散播開來,亦是真正喜愛書籍知識的人。
勤奮閱讀方為上策
出了社會,大夥兒多少會覺得與書籍的距離越來越遠,有的人甚至是在求學時代,就覺得讀書非易事,當然更非樂事。手捧《論語》,心卻飛得老遠,只想吃零食,只想看電視,只想聽音樂,就算是意圖不明地四處閑晃,這樣也好過悶啃著不知道為何而讀的書籍。無論那是哪一類書籍。那時候,太過無知,太過目光短淺,寧可花時間欣羨功課好的學生,想像自己是文武皆優的學生,卻無法給書籍一個永不離棄的承諾。
其實,只有極少數的天才,能夠憑藉絕頂聰明而不費吹灰之力地將知識吸收、轉化,再將之與靈感融會貫通並施展開來,一般的人大多需要勤奮學習,連孔子都以自己為例,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來說明好學不歇的重要性與罕少程度,還自謙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以強調廣博的知識並非天生得來,是倚靠愛好文化的自己勤學不止所得。
連至聖先師都如此說了,我們難道還要仰仗智慧才學從天無故而降嗎?況且又不是生活困苦到得如「車胤囊螢」那樣,藉著螢火蟲的亮光來讀書。羨慕他人知識超群或飽覽書籍無用,不如開始閱讀,真正地將自己置身於浩瀚的書海中,無論是知識類工具類或考試類書籍,無論是否渴求……。這樣,總好過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勸學》中所言的那樣:「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增長見識的堅持閱讀非易事
許多古人都熱愛讀書,並因為閱讀而滋養了自身能量的狀況,例如曹操的兒子曹丕不僅精通劍術,還知識淵博,他「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因此能揮筆成章,才華顯耀。三國孫權還曾以漢光武帝在行軍期間,仍手持書捲來鼓勵缺乏文化知識的將領呂蒙,當呂蒙努力不懈地學習了一陣子之後,有日與魯肅議論政事,其展示出來的見識謀略,令魯肅驚呼:「非復吳下阿蒙!」由此可知,持續閱讀能讓人增廣見聞,胸懷文墨,就如呂蒙那樣「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小覷。
然而,閱讀這種看似簡單地拿起書本的舉動,其實需要的是堅持。否則三日打魚,兩日晒網,甭說想積累龐大的知識體繫了,可能連建構個小范疇的知識面都辦不到。你或許會說,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可是,誰能說堅定地說,人人都能堅持呢?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在開學的課堂上問學生,能否堅持每天甩手三百下。學生們聽了,紛紛笑了,畢竟這是一件再簡單又容易不過的事了。過了一個月,當蘇格拉底問起,90%的學生仍堅持著,再過一個月,還有80%的學生仍繼續甩手。可是,當過了一年,蘇格拉底再問起,全班卻只剩下一個學生舉著手。他就是日後成就非凡、世人皆知的柏拉圖。
所以,請別再以為堅持是件易事,不妨先檢驗自己從小至大究竟堅持了多少事情、堅持了多久?從年幼至大,自己究竟讀完、讀懂、讀通了幾本書籍呢?
尋找適合的方式與樂趣
比起古人辛苦地穿壁引光讀書,現代人讀書已是件易事。(圖片來源:Fotolia)
不過,若是能夠堅持閱讀,但卻又覺得這是一件苦差事的話,可能就得靜待時機成熟了。畢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並非是人人皆能真正體會得到之理。從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有時只能等待。有時候閱讀時間長了,習慣養成後,說不定能捕攫到樂趣,或是在成果豐碩,有回饋時,才能獲得些許滿足與信心。除了閱讀的目的、汲取知識的層面與獲得的效益尚且無法讓心情愉悅之外,亦可改變閱讀的方法。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明代學者顧炎武提倡了「經世致用」的學問,他亦十分講究讀書方法,他的讀書三法為:復讀法、抄讀法、遊戲法。英國小說家毛姆則認為,最好的讀書方法,是隨著自己的興趣選讀。有的人,習慣把一本書看完後,再接著看下一本。可是毛姆是同時讀五、六本書,他認為這樣更合理。因為,沒有人能夠確保自己每天的心情都是不變換的狀態,一日內也未必能對同本書懷持同樣的興趣熱度,所以毛姆總是選取最適合自己的讀書計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習性,我們不妨依據自身的性格愛好、生活模式來選擇最適洽的讀書方式。
如果你現在生活中是缺乏閱讀的狀態,無論你對於追求知識是稟持何種態度,當你嘗試吸納知識不綴,或許漸漸會發覺,滿胸滿腦講得出來的知識能夠自滿自傲,刺激思考路徑之外,還能夠慢慢地從中找尋安頓自我之道。因此,何妨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無壓力地、偏食地、雜亂無章地胡亂閱讀著……在一場沒有邊界沒有盡頭的旅途中,上演一段又一段彷彿在追尋著、醞釀著自己精神與心靈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