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每一個可以讓我安心做吃貨的城市(組圖)


電影《極速特工》劇照

【看中國2017年2月24日訊】這張圖,是上週剛在美國上線的新片《極速特工》的劇照。不過我今天想說的,並不是這部電影。

不熟悉紐約的人,在這張照片裡只能看到酷炫的基努.裡維斯,擺出拉風的架勢準備大打出手。或者,最多能辨認出這是紐約的唐人街。

而熟悉紐約的人,能看出來的東西就太多了。

基努.裡維斯的身後,背景裡沒有門牌的那家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昌好味道」。不要被這個名字誤導,這其實是一家臺灣餐館,發源於臺北武昌路的經典小吃店。

這家店裡,有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好吃的排骨飯——至少在臺北以外的華人城市,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廣東,我都沒有吃過更好吃的炸豬排。它的英文店名,就叫Taiwan Pork Chop House,「臺灣豬排館」,直白簡單,但又似乎透著一種不動聲色的驕傲。


武昌好味道

在紐約,這樣大隱隱於市,名不見經傳但卻出奇好吃的小餐館還有很多。比如南華茶室。


南華茶室

這家已經有將近100年歷史的小餐館,雖然多次裝修,但一直保留著香港老牌茶室的招牌風格。同樣保留下來的,還有那種在如今的中國城市已經不太多見的老派中國式生活方式。當然,不用說,這裡的茶點,水平和滋味也遠超絕大多數中國城市。有一年,Met Ball還把開幕前的派對放在了這裡。

如果要做一個華人美食城市的排名,紐約應該可以名列前茅。而且紐約的傲人之處,不僅僅在於中餐的水平,還在於它匯聚了幾乎所有派系的中餐——從粵港風味到江浙風味,從東北菜到四川菜,在紐約都可以找到,而且每個派系的餐館都為數不少。從豐富性和多樣性來說,甚至北京上海也難以望其項背。

對一個城市的記憶,很大一部分是關於食物的記憶。

當我回到北京,卻發現找不到正宗好吃的早茶場所時,對紐約的這種想念就變得格外強烈。畢竟,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港式叉燒、東北水餃、福建拌麵、西安涼皮,都是在紐約吃到的。

可是別忘了,紐約不止生活著中國人。在這個幾乎一半人口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城市,可以找到來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美食,而且往往水平不遜本土、甚至超過本土大多數餐館。

52街上的鳥人拉麵,平均等位時間一小時以上,來這裡的不只是紐約人,還有許多來朝聖的日本遊客,每一個人吃過後都讚不絕口。


French Roast

上西區的French Roast,則是紐約人最熱愛的平價法式早午餐場所。

皇后區的泰餐廳Chao Thai,是一個泰國朋友帶我去的,經過了無數泰國人的口碑驗證。整個紐約,能夠讓我吃完還想一吃再吃的泰餐館,隨口數數至少還有近十家。

還有古巴菜、越南菜、馬來西亞菜、韓國菜、寮國菜、匈牙利菜、衣索比亞菜……至於義大利菜和西班牙菜,就更加不在話下。

一個城市的餐館,體現著這個城市的氣質和格局。

紐約的氣質和格局,是除非置身其中、否則難以想像的巨大的包容性和文化多樣性,這兩個特點成就了紐約數一數二的世界城市地位,也造就了這裡豐富到讓人震撼的美食圖景。

拿任何別的城市來套,這個結論也是成立的。

比如北京。

和紐約一樣,北京也是一座極富包容性和多樣性的移民城市。正如紐約匯聚了來自全世界的人,北京同樣匯聚了來自全中國各地的人。所以大致可以說,北京是一個中國式的紐約翻版。這樣的多樣性,同樣帶來了北京食物的豐富多彩。

北京的多樣性,一開始帶著濃厚的計畫經濟時代的色彩。在北京生活的人,應該都知道長安大戲院旁邊的川京辦。早年川菜還沒有那麼流行的時候,川京辦曾經是很多人完成川菜啟蒙的地方。

除了建國門外,川辦還有另一個餐廳,叫貢院蜀樓,名氣小很多,但檔次要高一些。

全中國每一個省級行政區、甚至很多地級城市,都在北京有一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都有一個對外營業的飯館。除了駐京辦,很多省市還有自己的大廈,裡面通常也都有一個當地風味的餐廳。

北京北三環的北太平莊,有一個地方叫七省辦事處,因為在一個院子裡匯聚了七個省的駐京辦事處而得名。哪七個省呢?贛湘魯閩蘇浙吉。我剛到北京的時候,這個地方在我心目中是吃貨聖地一樣的存在。

光是把每個辦事處連起來吃一遍,就要花上連續一個月的時間。假如兩個星期去一家,吃完一輪一年的時間就打發過去了,然後又可以把每個大廈吃一輪。

更不用說北京還有別的那麼多匯聚全國各地風味的餐廳。工體院裡的重慶三樣菜,漸漸取代了川辦在我心目中的川菜地位;什剎海邊上的孔乙己酒樓是我排遣鄉愁的地方,點一壺紹興黃酒,就像回到了江南;想吃粵菜了,我會去金寶街上的利苑酒家,這是來自香港的老牌餐廳,有最純正的港味。

北京的好玩,就好玩在這裡。

北京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天然輻射力。這裡匯聚了全中國最多最有錢的人,同時又有最多最有才的文化人,和最多最不安分的人。北京雖然沒有全中國最高的樓,但是有著全中國最大的格局和野心。

所以,任何一樣東西,如果想要做大做強,通常都會選擇北京作為第一站。川菜在全國開始流行,形成今天國民菜系的地位,最早就是從北京的一批川菜館開始的。

後來,北京人吃膩了川菜,於是把眼光瞄準了口味更加豐富、更有異域風情的雲南菜。很快,一批雲南餐館又從北京揚名立萬最終走向了全國。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缺點。這座城市的氣質和它的城市建設一樣,有大格局卻不肯花小心思。所以在北京,你能吃到很多規模宏大、菜單比詞典還要重的餐廳。但在街頭找小館子吃飯,十有八九卻難吃得難以下嚥,要運氣和人品都很好才能碰上一家還算過得去的。

正如北京有氣勢磅礡世上少有的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可是在這些環路之間,卻鮮少像南方城市那樣阡陌縱橫細密繁複的小路互相勾連。只要一堵車,就全都塞在主幹道上不能動彈,想拐個路口換條小路走都不可能。

正如在北京的餐館和咖啡館裡,你經常會聽到鄰桌的人大談幾千萬兩個億的生意,可是他們卻往往沒有踏踏實實做好小事的耐心。

北京的心思,不在游弋街頭巷尾的江湖,而在搭建亭臺樓閣的廟堂。大概這就是北京總讓人覺得缺少一些人間煙火氣的原因。

越往南,人的心思就越細膩,城市的市井氣息也就越濃厚。上海杭州好吃的小館子就多很多了,到了成都廣州,遍地的蒼蠅館子和食肆,更是讓人感動。

而在香港臺北,街頭每一家的小館子都很好吃,要運氣人品特別不好才會碰上難吃的。臺北的夜市成了城市招牌,但其實不必去那些遊客雲集的夜市,就在街上亂逛,每一條小巷子裡都深藏著無數的驚喜。而香港街頭,即使是幾平方米的小鋪子,都能像變戲法一樣,用有限的幾種材料,變出幾十種上百種不同的菜式花樣。

香港臺北的用心程度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北方的干雲豪情之外,開出另一個溫暖的流派。

說回紐約,它動人的地方可能在於,在這兩種風格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

所以,到底是一個城市的氣質,影響了這個城市餐廳和食物的風格?還是這個城市的餐廳和食物,影響了這個城市的氣質?這個問題大概是雞生蛋和蛋生雞,很難說明白。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座能夠給人幸福感、能留住人的城市,一定有能經得起考驗的食物和餐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假裝在紐約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