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讚嘆的海內第一名塑 竟有五臟六腑(圖)


靈岩寺的羅漢是由普通黃泥塑成。圖片中的羅漢並非靈岩寺的羅漢。(圖片來源:Pixabay)

靈岩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東北的一條山谷之中,北距濟南大約50公里,南距泰山大約20公里,是山東省最大的一座古代寺廟。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素有「靈岩奇異出塵寰,壓盡江南萬重山」的美譽,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刹」,並名列其首。

栩栩如生的靈岩寺羅漢

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靈岩寺興於北魏,唐宋時為極盛期,有殿閣四十餘座,禪房五百餘間,僧侶五百餘人。靈岩勝境引歷代帝王競相駐蹕,無數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典籍、雕塑、碑刻等珍貴文物,它是一座燦爛文化的歷史寶庫。

靈岩寺羅漢由普通黃泥塑成,並以天然礦物質著彩,沿著千佛殿東、北、西三面,圍坐成一個「U」字形半圈。羅漢的最大特點是逼真。說它逼真,不僅是因為他們的比例尺寸與真人相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所有細節,都是比照真人仿製的,並且仿製之精細傳神,以至你走進千佛殿,就像走進了真實的人群當中;如果你迎著他們投來的目光,你會感覺到那是一種真實的對視,使你不由得產生一種想跟他們揮個手、打個招呼的衝動。稍加留意,你還會發現,羅漢的手背、腦穴和脖頸等處,隱隱暴露著青筋;這些青筋根據羅漢的表情動作而發生變化,似乎能讓人感覺到他們血液的流動,脈搏的起伏。

五臟六腑的羅漢

更為神奇的是,二十多年前人們在修繕羅漢時,發現他們的腹腔內,竟然真的有用絲綢仿製的五臟六腑;經醫學家鑒定,認為基本符合人體解剖學原理。羅漢的形態、表情也極為豐富。他們或端坐,或拄杖,或合掌,或口講手指,或側耳傾聽;有的和善,有的慍怒,有的勇猛,有的閉目沉思,有的俯首低吟。袈裟衣飾也處理得自然流暢,線條虛實曲折,隨著不同的姿態而起伏飄動。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把千佛殿內羅漢像稱為「海內第一名塑」。上世紀八十年代,藝術家劉海粟來這裡參觀時,站在羅漢前久久凝視,不忍離去,最後揮毫寫下了:「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可謂是對靈岩寺泥塑羅漢最貼切的概括和評價。

1981~1983年,對羅漢塑像進行維修,從部分塑像體腔內發現一批銅鏡、錢幣、絲制內臟、墨書題記。其中一身以宋熙寧三年(1070)鑄造的鐵羅漢為內胎,從而確知,四十身羅漢非同時所塑造。據碑記等推斷,羅漢像初為三十二身,塑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可能設於般舟殿中,元致和元年(1328)曾加妝塑,後該殿傾坍。明萬曆十五年(1587)重修千佛殿,約於此時,將殘存之宋塑羅漢二十七身遷入殿內,並增塑十三身。清同治十三年(1874)最後一次妝鑾,即今日所遺存之塑像面貌。據現存木牌題榜稱,其中除羅漢外,有十一身為高僧及祖師像。

四十身羅漢像環坐於殿內四周下層壁壇之上,通高在1.6米左右,風格寫實,能夠表現出不同年齡和身體特徵的差異。宋塑解剖關係相當準確,注重人物不同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刻畫,臉型多為長方形,高鼻樑,眉弓隆起,輪廓清晰,衣紋剛勁,又富於質感。明代泥塑工藝較為簡單粗糙,藝術表現上也較為遜色。

不過有的中國高僧塑像木牌的名字似乎是有問題,因為造像年代早於其生活年代,至於當時塑像時名字上是否有所遵循,已不可考。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