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飲並重!先秦時期的古人注重喝飲品?(圖)


先秦時期的古人,注重糧食、肉類,另外也注重飲品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先秦時期,古人吃的我們分成糧食和肉兩大類。那個時期食、飲並重,所以喝的也很重要,下面挑選主要的分開來說。

一、糧食類

「豆飯」:就是吃煮熟的各類豆子。紅豆,綠豆,豌豆之類。

「飯」:就是吃蒸熟的糜子、小米、紅米、稻米、麥子。像稻米這樣的高檔食材,只有部分人能吃上。

「乾飯」:就是把蒸飯曬乾收藏,以備下雨做不了飯時用。大概是用水一泡就能吃。

「糗」:就是用糧食熬得各種稀飯或者粥,這是大多數人都吃的飲食。

「糧」:就是把米粒或麥粒炒熟了吃,這一般是在行軍途中,來不及做飯時吃。

這是最基本的飯,炒、蒸、煮的方法都用了。此時,正值戰國時期,石磨已經發明與使用,以麥子磨制的麵粉在飲食中逐漸興起。先秦古人吃的麵,雖然不如現在把麵磨的這麼細,這已經進步飛快了。此時,把麵粉和成麵團稱之為餅。用火烤就叫烤餅,這在秦國後來發展成為鍋盔;用水煮就叫湯餅,這就是岐山臊子麵的前身;用水蒸就叫蒸餅,後來就演變成為饅頭。這比以前的豆飯好吃多了,很快就推廣普及了。

二、肉類

先秦時期,吃肉,對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百姓吃的糧食一般都是定量的。雖然國人很早就懂得馴養牛、羊、豬、狗、雞等六牲,但是有禮法在,不能隨隨便便想吃就吃。

先說吃啥肉。《國語・楚語下》中有記載:平時的盛宴,天子吃牛、羊、豬肉;諸侯吃牛肉;卿吃羊或豬;大夫吃豬肉,士吃魚肉;百姓平時只吃菜蔬,只有祭祀時才有烤魚。什麼人吃什麼肉都規定好了,百姓日常連吃肉的資格都沒有,雖然這是楚國的規定,想必其他國家也差不多吧,頂多就是沒有魚吃的地方換成雞,兔子,狗之類的吧。

再說啥時候吃。《禮記・王制》又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想吃野味,也有規定:正月以後,虞人才可以進入川澤捕魚;八月以後,才可以設網捕鳥;秋冬之交,才可以開始田獵。但是不得捕捉幼獸,不取鳥卵,不殺懷胎的母獸。並且規定日常吃的菜肴,再好也不能超過祭祀用品。

那就是說,雖然你可以吃肉,但是平時不能無緣無故的舉行盛宴,不能吃肉。最大的事莫過於祭祀,這個理由非常充分,也就在逢年過節祭祀時打打牙祭。婚喪嫁娶應該也可以吧。

再說怎麼做。肉準備好了,剩下的事就是做。據記載,有豬牛羊肉熬的羹;有烤牛肉,烤羊肉,烤魚;有燉的大塊牛、羊、豬肉;還有雞、兔子、鳥雀之類的肉乾;還有豬牛羊肉醬。據說岐山臊子麵的臊子,最早就來源於祭祀後的肉醬。

再說怎麼吃。祭祀完以後,人按照貴賤次序,依次享用,肉的不同部位也有貴賤之分,食之有先後。孔子老人家還說:席不正不坐,肉不割不食。意思是吃飯座次不按規矩來,我就不吃;肉沒有祭祀神靈和祖先,我也不吃。規矩真多。有一個可以經常吃肉的規定:「六十宿肉」意思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裡要常備有肉。但是在那個時代,你得先活到六十歲。

三、飲品

在那時,吃、喝都是並重的大事,尤其是在祭祀方面,喝的飲品也不敢馬虎。《禮記》中說:「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意思是喝飲品,意在保養陽氣。

先秦時期,主要飲品有:水、漿、酒、醴(li)、酏(yi)。

水。從遠古到先秦,古人對水的感情很深。古代講究五行,秦國尚黑,黑為水德,因此代表水的顏色就是黑色,謂之「玄」,所以先秦古人在酒出現後就把水稱作「玄酒」。用清水做祭品,目的是對先祖以水為飲的一種追憶。所以,天子最上等的飲品是水。

酒醴(li)。酒是指粟米釀造的清酒。醴是指稻米釀造的甜酒。

漿。很多人認為就是米湯。

藿羮。喝豆葉湯。

酏(yi)。漿是湯裡沒有米的湯,酏則是有米或其他穀物的湯。

茶。茶的起源說法很多,一般認為在西周時期已經有茶了,當時南方部落或國家進獻茶了。當然,喝也是少數貴族人的事,百姓無福消受。

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時期,像酒等飲品老百姓平時都喝不到。只有祭祀完畢後,貴族才回把食和飲賜給自己采邑的下人,以示恩惠。

本文留言

作者關中拾遺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