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背後的90後危機(圖)
中年危機背後的90後危機(圖:公用領域)
【看中國2017年11月16日訊】最近,中國網際網路上中年人的話題頻頻刷屏。從保溫杯到中年職場危機,從輔導作業到中年男的油膩。中年話題刷屏,其實是一件必然的事,因為這是一個中國網際網路的年齡效應現象。
在QQ剛剛出現的時代,人們對網路的印象是,無知少女、網聊、網友見面。在那個時代、在還沒有社交媒體的時代,輔導孩子作業、保溫杯、中年油膩與猥瑣,這些字眼在網際網路的bbs、論壇與qq群中,注定就像石頭沉入大海,甚至都不會激起一點漣漪。而現在,這些話題卻能席捲社交媒體。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年齡變了。
上世紀末,最初接觸網路的中國人,一般都在上大學,年紀20歲左右。如今,時間已經過去接近20年。中國的第一批網民,也接近40歲的中年了,順理成章的,話題也從QQ對青少年的毒害、網戀、見網友,變為了育兒、輔導作業與油膩。
在油膩中年的話題刷屏之前,引發中年話題的是《人到中年,職場半坡》這篇描述職場中年危機的文章。其中講述了中年人在公司合併後、創業中等多個領域的艱難。實際上,這既是一個年齡話題,同時,也更是一個時代話題。
人到中年,體力、精力都下降了,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務事卻在增加。自然很難像自己吃飽全家不餓的年輕人那麼拼。特別是對於程序員等職業,技術更新非常之快,人到中年難免有跟不上之感。這種困境的出路很明顯,那就是轉管理崗。不過,職場是一座金字塔,越往上走,位置只會越來越少,不可能人人都升到管理崗位。
這是分子與分母的最簡單的職場規律。不過,這個規律似乎被中國人遺忘了,這是因為,中國經歷了30年的急速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名義GDP增加了200多倍。伴隨GDP的增加,是各行各業規模的擴大,是新興行業的出現。以前一家人一個月只用幾度電,現在可能用上千度;以前一家人只有一輛自行車,現在可能有多輛汽車。增加的經濟規模,增加的新的行業,都創造出更多的崗位,同時,當然也創造出更多的管理崗位。與此同時大量農民離開土地,成為工業體系中的勞動力,這也對應著需要更多的管理者。於是,急速增長的經濟規模,給所有人提供了上升空間。正是這個空間,使得中年危機這個詞,起碼從職場意義而言,在中國消失了。
不過,經歷了接近40年的急速經濟增長,事情正在發生變化。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降。2012年至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7.7%、7.7%、7.4%、6.9%,2016年前三季度增長6.7%。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新常態不僅是一個事實,也是未來的政策目標。從供給端和需求端看,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然而這兩大紅利目前正在衰退。經濟增長變緩,隨之而來的是行業規模保持平穩甚至縮減與併購,與此同時,創業更加艱難。
一個人38歲,領導54歲,馬上打算要退休了,這不是中年危機,這是中年機遇。但是,如果一個人38歲,領導41歲,再上一層的領導43歲,升職顯然無望。這才叫中年危機。跳槽?正如《人到中年,職場半坡》中描述的那樣,高層職位在行業擴張期,會是各方搶手的人才,但一旦進入行業合併期、平穩期,就會遭遇;;「我們可以接管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老大;;」的尷尬。辭職創業?一邊是房貸壓力,一邊是資本寒冬,再加上所有場景都被人比著手機審視過一遍,又是何其之難。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一種以中年命名的職場危機。
所以,中年危機與年齡有關,但更與時代有關。中年危機背後,是中國經濟邁入中年。那麼,時代席捲而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危機的中年背後,90後又怎能逃脫?
初入職場的90後,25歲,工作3年,充滿幹勁,直接領導30歲,領導的領導33歲,集團總裁也才40歲。與此同時,新常態下,行業增值放緩,創業更加艱難,而房價卻居高不下。根據經濟規律,超高的GDP增長注定一去不復返,經濟規模膨脹的黃金時代正在消逝,那麼,比起已經油膩的,但卻有著一套或者幾套房的中年,90後更是一無所有,拯救他們的,或許只有他們60後的父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