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5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0歲。(圖片來源:香港大學)
【看中國2018年2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港媒消息指,被譽為當代國學大師的饒宗頤6日凌晨在香港寓所暈倒送院不治,享年100歲。
造詣非凡 猶精敦煌學
饒宗頤出生於民國時代1917年8月9日的廣東潮州,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一生潛心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書畫家、考古學家及教育家,其畢生鉅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涵蓋中華史學、禮樂、宗教、楚辭、目錄、甲骨、簡帛、古典文學、經學、中國藝術史及上古史等十三大門類。饒亦擅書畫,尤喜白描及融入行草書的明末筆法。
學術界經常提及的「南饒北季」或「北錢南饒」的美稱,是指饒宗頤、錢鍾書、季羨林三人,是當代齊名的3位國學大師。饒宗頤在中共建政1949年當年移居香港,在中國發生文革時,饒宗頤避過一難,並得以在香港專心研究。
饒宗頤在敦煌學上也不凡成就。據悉饒在研究敦煌壁畫時,並非從到敦煌臨摹壁畫開始,而是研究英、法所藏的敦煌白描、粉本、畫稿等開始。饒曾藉在巴黎講學的機會、在巴黎研究並匯集成《敦煌白畫》一書,詳細研究了敦煌畫史、沙洲畫樣、畫法及題材等,在學術研究上為敦煌研究開啟了新一頁。
饒宗頤於1961年著《敦煌寫卷之書法》,利用英國所收藏的縮微膠卷選取拓本、經史、詩、經、等具代表性的作品,並合輯成《敦煌書法叢刊》29冊;饒宗頤亦將敦煌出土的珍貴樂譜編撰成《敦煌琵琶譜讀記》、《敦煌舞譜校釋》等,是敦煌舞樂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畢生期望復興華夏古風
2003年饒接受港台《傑出華人系列》訪問時表示,自己的成就要歸功於香港,「如果我留在大陸,我沒有機會接觸這麼多事物,是香港成就了我」。饒形容,大陸有很多約束,當時幾乎沒有可能接觸國外學者,也不能自由選擇研究題目,「不是我想研究甚麼就可以研究甚麼,在國內就沒有辦法」。饒1956年第一次以香港大學學者身分到歐洲參加學術會議,1964年饒赴日本講學,曾讚揚京都大學典藏豐富、且份外珍惜文物,「每一點歷史紀錄都會保留,我們(中國)很糟蹋」,「日本尊重古物、愛護古物的精神是中國比不上的,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自中共建政以來,饒宗頤與大陸聯繫全無,直到胡錦濤上任國家主席後,饒宗頤首次在2008年農曆新年、收到時任總理溫家寶送上的慰問卡,並在同年10月收到溫信函稱讚其成就。饒宗頤當時回應表示感謝,並稱現在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表現出興趣,令自己感到欣慰,期望中華文化能夠得到復興。2009年,饒宗頤獲委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不過饒並未親身前往中南海出席聘任儀式。
饒曾在港大任教,2013年獲港大最高學術榮銜「桂冠學人」頭銜。對於饒的離世,港大發表聲明深表哀悼。港大表示,饒對中國文化的不朽貢獻,將在港大史冊流芳。此外,香港多家大學亦發表聲明,向饒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而香港美孚站附近以饒宗頤命名的饒宗頤文化館,當中藝術館常設展覽「學藝雙攜」,展示了饒宗頤約60件書畫作品,包括《敦煌漢簡編年考證》、書法《茅龍四體》四幅屏等。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