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家規 既是教養 亦是禮儀(圖)
肢體語言透露著你的信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如今,老規矩,懂的人是越發少,老規矩,既是教養,亦是禮儀。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邊的人泄露著你的信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這些規矩不能忘!
中華文化得以延續數千年長盛不衰,是源自於中國古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古人在孩子幼時即以身行言教將倫理、道德、因果和聖賢理念灌輸給他們,使其涵養熏陶於童蒙之時,終身不改其志。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更是蔚為大觀,流傳久遠,培養出無數的聖賢君子和棟樑之材。
嘆!老祖宗的禮儀都失傳了,這些家規很少年輕人知道。這篇列出30條老家規:
1、不許吧嗒嘴兒;
2、不許叉著腿兒;
3、不許斜楞眼兒;
4.、不許羅著鍋兒;
5、不許不稱長輩為您;
6、不許擄袖管兒;
7、不許挽褲腿兒;
8、不許攪菜碟兒;
9、不許筷插碗兒;
10、不許嘬牙花兒;
11、不許抖落腿兒;
12、不許不叫尊稱或名字就說話兒;
13、不許當眾喳呼;
14、不許說瞎話兒;
15、夾菜不過盤中線;
16、不許吃飯咬著筷子;
17、不許壺嘴對著人;
18、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只能夾眼前的;
19、吃飯前要禮貌性地招呼長輩,長輩坐下說吃飯才能吃;
20、做客時,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
21、不許拿筷子、杓子敲碗;
22、不許反著手給人倒水或倒酒;
23、吃飯不能稀裡呼嚕出聲;
24、不許壓人肩膀;
25、倒茶不能倒滿;
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7、做客不許進沒有人的房間;
28、站不倚門、話不高聲;
29、回家要跟長輩打招呼;
30、出門要說一聲。
孩子幼時言行影響一生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規範華夏民族言行舉止方面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進入二十一世紀,雖然不再有古人那麼多禮節,但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仍應發揚光大。作為父母,需重視孩子禮儀的培養。
兒時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孟母三遷》,孟子最終能稱為戰國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與其小時候母親的教育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孟母知道孩子自小如果言行不端,行為舉止不符合禮儀,長大就無法成為知書達禮的君子,因此三次搬家。
古代家規家訓
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家規家訓發展了幾千年,說明它的存在對於家庭和社會確實具有重要意義。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北宋司馬光的《家範》、南宋學者袁採的《袁氏世範》、南宋大儒朱熹撰《朱熹家訓》、清初朱柏廬所作《朱子家訓》等都是一種家族自治的規範,對於後代教育、家庭倫理、家族事務、自身修養、為人處事、興家立業、報效國家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看完記得給身邊的小孩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