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公子隨筆】西周之古公東遷(圖)
亶父認為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對人民的生活有利,這才是王道。(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姬氏的部族在公劉找到的豳地世代居住,豳沃野千里,土地平展,氣候濕潤,四季風調雨順,宜於萬物生長,精耕細作,豐碩收穫。豳國300百年之後,古公亶父繼位。穀神的子孫具備大地草木般仁厚與順義的品行,亶父「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
彼時,西地戎狄等遊牧部落常常侵犯豳地,搶奪糧食,索取財物。為了整個部族的安寧,亶父進獻物品,以期在忍讓之中求得族群的安穩,日常生活的平靜延續。但狄人獲得財物後,隔一陣子,變本加厲又來進犯,頻頻對豳部族進行襲擾掠奪。豳地的老百姓不堪其擾,群情激昂,紛紛要求亶父下令,出兵還擊敵人。秉承著先祖品性的亶父,思想一番後,遂決定姬氏舍棄豳地,遷居他處。他陳辭放棄生息之地的理由,這一番話在史書中廣為流傳,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依然震撼人心,感召心靈:「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在亶父心裏的理念之中,人是最重要的。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對人民的生活有利,這才是王道。哪怕姬氏的領地為戎狄佔據,另立君王。但如若稼穡依舊,市井安然,此地是不是為豳國所屬,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但凡是戰爭,必然會流血會傷亡。為了君王的權勢與尊嚴,而令百姓人家骨肉分離,父子征戰,這樣的王道在亶父看來,是一己之私。他不忍心看著安居樂業的子民,束甲持戈,淪於兵戈水火之中。
就這樣,亶父將這片五穀豐碩,民風教化純良的豳地,拱手相讓給狄戎。他帶領著自己的宗親,離開了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過梁山,這條路,是當年的公劉曾經走過的,而今,姬氏部落又迎著祖先的來時路,逆向而行。他們的身影在時空裡是擦身而過,更是比肩同行,一來一去,世事悠悠,白雲蒼狗。
亶父和他的族人的願心,大抵是小國寡民,安居樂業。然而,豳地的人們懷念姬氏的德行,他們效仿亶父的悄然離去,扶老攜幼,帶著他們的家產,打包上路,追隨著姬氏一族的腳步,歸附而來。據史書記載,這樣放棄領地的遷徙,卻成為了舉國遷徙之舉。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也多歸附。
亶父起初想要遷至先祖後稷的領地:有邰。然而由於戰亂,不曾如願。最終,姬氏來到了岐山下的周原。這裡是關中平原的西部,北倚岐山,南臨渭河,西側有汧河,東側有漆水河,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百草豐茂,適於人們農耕與狩獵。而岐山,又是天然的禦敵屏障,將戰亂與紛繁阻擋在山之外。經過誠心的占卜,向天神誠心地祈求開示,所得的卦象顯示:此地大吉,亶父遂決定在此定居,在遷徙和尋找的漂泊路上跋涉太久的族人們,對周原,這片寧靜的未曾開化的土地,很是心滿意足。輾轉的遷徙使得他們疲憊,而眼前河水湍湍,土地延綿的大地,使得他們不再那麼留戀已然離棄的豳地,人們砍伐荒蕪的草木,平整土地,分割田畝,劃分疆界,挖通溝渠,修田塍。人們蓋房,淘井,燃起炊煙。他們掏出攜帶的種子,播撒在翻耕過的原野上。興盛起農業。
《詩經・綿》完整地闡述了這個族群遷徙以及安居的情景。「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塚土,戎醜攸行。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帨矣,維其喙矣。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人們在岐山腳下劃分邑落,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而與古公亶父一起,風雨同舟,甘苦與共的妻子薑女,她具有「貞順率導」的品質,她個性貞靜柔順,公正無私,亶父凡事都會與她商量,她是族群之中女德的典率,婦女們紛紛效仿她的言行。而亶父與姜女的夫妻同心同德的美好典範,在周原上廣為傳播,教化子民。「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正因為這樣和睦的千家萬戶,齊心協力的勞作,夫唱婦隨的彼此敬重,成就了周原最初的興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