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姜太公,是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被尊為「百家宗師」。(網路圖片)
姜尚(約公元前1128年-約公元前1015年),字子牙,呂氏,一名望,被尊稱為太公望,後人多稱其為姜子牙、姜太公。姜尚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深知用兵之道在於弔民伐罪,懲惡揚善,用兵之略在於不戰而勝,以謀取勝,所以他極為重視軍事韜略,講究不戰而勝的謀略。這是說,弔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要在政治上爭取民心,軍事上求得不戰而勝。因為民眾是勝利之本,所以要想不戰而勝,無傷而勝,就要依靠民眾,與民眾共甘苦、同好惡,上下同心,相互救援,如此方能攻守自如,「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壑而守」之義。
為了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姜太公十分重視「文伐」的作用。所謂「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用非軍事手段討伐、征服、戰勝敵人。《六韜·武韜·文伐》篇中,姜太公提出了十二種「文伐」的方法,具體說明瞭「文伐」的內容、方法、策略、目的等。其主旨是採取各種方法,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收買、分化、瓦解、離間、麻痺、削弱敵人,轉化敵我情勢,造成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然後取而代之。以「文伐」為「武伐」準備條件,奠定基礎,開闢道路。只有將「文伐」與「武伐」結合起來,方能達到戰勝敵人的戰略目的。所以結論是「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其實,姜太公的「文伐」之略、之法,在滅商興周的過程中,一貫注意運用、實施,早在「周西伯拘羑裡」時,上述有的方法就已得到採用,並取得了成功。當時散宜生、南宮括等人向姜太公請教、商量救文王之策,太公獻計以美女、奇物、珍寶獻紂王,使之赦免文王,文王歸國後,實行仁政,收歸民心,以待紂之失,最終「乃遂其謀」。文王之謀,乃太公之謀。這與「文伐」和「武伐」的「十二節」中的不少內容是相同的,究其實則為姜太公一人所思所謀。
由此可見,姜太公一貫注重「文伐」「謀勝」,主張因勢利導。《六韜·武韜·三疑》篇武王與太公的問對中,太公作了具體地說明。武王想建立功業,卻有三種疑問:恐怕力量不足以進攻強大的敵人,不能離間敵方國君的親信,不能瓦解敵國軍民。針對武王所問,太公提出了攻強、離親、散眾的策略,即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具體措施是:因之,慎謀,用財。就是說,要因勢利導,慎用計謀,使用錢財。襲擊強大的敵人,必須採取各種謀略、計策,去慫恿敵人、收買敵人、離間敵人、瓦解敵人,使敵人營壘分化,驕橫強暴,爭奪利益,淫樂迷亂,彼此懷疑,上我圈套。我運用計謀,敵人卻不瞭解我的真實意圖;我取得了勝利,敵人卻不知,這就是智謀可以產生財富,養育萬民,輔佐君主「以王天下」的道理所在。
千秋功業 後人稱讚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位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對他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蹟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己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
駟騵彭彭,維師尚父。
時維鷹揚,涼彼武王。
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讚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讚》: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弔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能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不懈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服,不低頭;飢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