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師及職員會主席張星煒指出,「內地學者、院士比香港人更容易申請到經費,不少香港大學都會看學者能拿到多少經費,多於學術研究成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5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最近北京宣布,開放中央財政科技計劃予香港高等院校,未來學者在內地獲批的研究經費可以跨境到香港使用。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有關計畫將引進更多內地學者到香港,除了削弱本地學者競爭力外,也可藉香港學術機構名義吸納海外高端技術。
陸媒報導,目前雖未公布具體措施內容,但新華社稱「目前院士來信反映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並披露「下一步將會支持愛國愛港科研人員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有序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根據資料顯示,香港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46名,其中24名院士去年曾聯署上書北京,指內地取得的經費來港受阻、並且有關稅障礙。
據悉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也是聯署人之一,他接受港台採訪時表示,「香港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是必然的事」,並稱香港本地的學者「許多研究結果往往沒有轉化成下游產業」,是「不良生態」,因此「與內地的合作必須包括與產業界的合作。」而港府也發表聲明表示歡迎有關計畫。
香港學者:憂慮影響競爭力
有香港學者表示歡迎,認為以後可將在大陸申請的研究經費帶往香港。也有學者憂慮,現時高等院校看重學者帶給學校的研究經費多於實質學術研究成果,長遠將削弱本地學者的競爭力,「在大陸申請經費須有一定審查程序,也非所有學術課題都可以過關,加上北京明言有關科研也要『愛國愛港』,有一定政治因素」。
香港大學教師及職員會主席張星煒認為,因內地研究項目經費動輒達數百萬至數千萬元,而且申請門檻相比較低,過去因經費不能「跨境」到港,所以香港學者一般不會申請。不過張指出,如果內地經費可「跨境」到港,同時將引入更多內地學者。「內地學者、院士比香港人更容易申請到經費,不少香港大學都會看學者能拿到多少經費,多於學術研究成果」,因此計畫下,預料更多內地學者可以在香港取得教席,並在升遷上比香港學者有優勢。
此外,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大陸學者都利用香港作為跳板,以大學名義取得國外高端技術後,再帶回國內獲利,而非真正出於學術目的。這令不少港人聯想到最近大陸芯片危機,引起熱議。
大陸學術質量參差引憂慮
除此之外,事實上在香港各大學任職的內地學者質量參差一直為人詬病。除了難以適應英語環境、用英語教學外,部分在學術操守上也有問題存在。今年2月,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系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日前涉嫌詐騙在美國被捕。控罪書指出,席寧在2011年至2016年期間,透過重複申報、假收據等手段騙取了密歇根州立大學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超過330萬港元的報銷開支;
香港大學陸籍講座教授席寧,2月涉嫌詐騙在美國被捕。(圖片來源:官方資料)
2012年獲得頒授年度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畢業於復旦大學的香港大學化學學系知名教授楊丹,2014年被港大學者揭露其2014年7月一篇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ACS)》上有關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螢光探針「HKGreen-4」的論文涉及造假;
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因涉及造假所撤銷的43篇論文中,41篇產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所撤銷的64篇論文,絕大多數也來自中國;10月,國際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在旗下5種雜誌中撤銷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科學美國人》發布的調查文章稱,中國存在「論文工廠」,只要花錢就能將名字掛到該機構批量生產的論文上。該雜誌最先識別的100篇涉嫌抄襲的論文中,24篇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貼來自其他中共政府部門。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