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方公布的新一輪徵稅清單,有港商坦言:「沒有美國市場肯定要完蛋」。(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9月11日訊】中美持續在貿易問題上僵持,大陸製造業面臨衝擊,日前台媒廣泛報導台商正大規模從內地撤資。在大陸經營傳統製造業的港商也受到影響,有港商坦言:「沒有美國市場肯定要完蛋」,或許很多業者都無法挺過年關。有港商指出,經營困難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出現。
《蘋果日報》報導,許多香港商人在80、90年代北上發展,其實他們正是打響「中國製造」的拓荒者,當時看準低成本及低人工的機遇發展,但隨著內地政治及社會環境改變,他們面臨許多挑戰,包括與內地同業競爭,以及2008年廣東省「騰籠換鳥」的政策,都使不少港商生意一落千丈、有人挺不住倒閉離場。
今年美中貿易戰開打,被不少大陸港商形容是「猝不及防」。
在東莞經營鋁製品廠29年的劉達邦,貨品聲譽好,遠銷美國,曾是美國得獎建築用的指定材料。他受訪時表示,在這半年自己不斷反思在大陸經商的過程:「當初港商在東莞盡受禮遇,到近十幾年生意不景,最近更成為政府針對及趕走的目標。」劉達邦估計,這次徵稅清單生效後,自己至少失去25%生意。
劉達邦說,自己本來只能賺5%到8%利潤,重稅之下難以有生意來。雖然根據他與客戶的協議,他只是負責將貨物運到港口,出海後船費及稅率等由客戶負責,理論上他並不直接付關稅,但因為客戶將面臨重稅,或許未必再願意在大陸下單。「如果加了25%,我們與美國本土生產的價錢已經好接近」。
劉達邦的工廠位於石厦工業區,目前整個工業區都相當冷清。他憶述:「附近有一間港資企業,做手袋的,本來3000人現在只剩下1000人。」4年前該廠老闆面對同樣的關稅問題,就有客戶跟他說過:「你一定要搬去越南、柬埔寨,6%進口關稅都可以省下」。
中國某工廠中,工人正在製作高跟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經營困難早出現 承諾優惠轉頭空
事實上,2年前,東莞有約8萬家港資工廠,目前已經剩下2.5萬家,劉達邦提醒,港商並不只是貿易戰中的犧牲品,而是早在多年前,港商已經是內地地方政府的針對目標。
劉達邦指出,往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早已名存實亡,「以前(地方政府)會安排一個專員幫我們看看政府有甚麼政策可以扶持我們,後來發現這些政策一件、兩件都不行的,後來直接取消這個人,不管你們了!」。
說好的優惠拿不到,經營又越來越慘淡,劉達邦說,近年地方政府又針對港台商「開刀」,「我們一直都合乎環保的條件,環保證年年都很順利發出來,但最近政府收緊空氣污染的條例,我們要額外拿出100萬人民幣去改善空氣處理。」
被問到是否會繼續挺下去,劉達邦說,以自己的年紀已經很難到其他地方開發,但繼續聽下去,也可能會被地方政府趕走:「現在他們只是歡迎搞高新科技的外資企業,如果政府吸引到更多創新科技的企業來東莞,他們會正式逼我們走。」
除了劉達邦外,東莞廠商兼網絡電台時事評論員傑斯坦言,在東莞設廠的港商「十個有九個都是將貨運到美國賺錢」,因此港商主要是做美國客戶的單子,「沒有美國市場肯定要完蛋」。他也估計,很多業者都無法挺過年關。
傑斯的工廠主要生產紙盒,他正逐步將生產線轉移到柬埔寨,他坦言,在國外成立生產線至少要花2年時間,期間客戶流失量巨大,「我們當時有很多東西做不到,原因是工人的技術達不到,又要慢慢將機械搬進去,所以搬廠風險很大,膽量亦要很大。」
台灣不少龍頭大廠,包括鴻海、台達、和碩、廣達等,現在正準備將生產版圖移出中國。圖為鴻海集團富士康深圳總廠大門。(圖片來源:中央社)
投資環境不明朗 加速廠商撤離
事實上,以貿易戰為誘因,正在或準備撤出大陸的廠商已經為數眾多,包括台灣不少龍頭大廠如鴻海、台達、和碩、廣達、寶成等。《日經》早前指出,早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前,受大陸生產成本上升、不穩定政治及投資環境影響,已經有許多台資從大陸撤離、並到東南亞地區開發新生產線。
本月6日台灣陸委會披露,北京不斷推出對台政策,而且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經常受各地台辦等部門要求,必須「贊助對台工作」的相關費用、情況如同徵收政治獻金。此外,對於「不聽話」的台商,大陸當局會實施政治干擾,以「分裂國家」、違反「一中原則」等政治認同為由,激起輿論討伐,並設立網民或有心人士「獵巫舉報」機制,縱容民間對台商強貼標籤。而在大陸所有上市的外資公司,也被要求設立共產黨黨部組織,以加強控制。
然而,當局提出的優惠政策又往往得不到兌現。上月底《三立新聞網》報導,一名曾在中國青創基地創業的台灣人謝小姐,當局一句「政策有改變」,最後承諾的優惠全部落空。
港商、台商在大陸面對的經營問題,早就在多年前萌發。美中貿易戰是加速他們撤離大陸的誘因,也將對無力轉移生產線的廠商帶來最後一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