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賺的三種錢:成長、分紅、預期變化(圖)


投資賺的三種錢:成長,分紅,預期變化。(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9年1月28日訊】近期與同行討論估值與市場相關的話題,自己也在討論中得到新的思考。前面文章寫過投資賺的四種錢:成長,分紅,低估,高估;感覺有些累贅,本篇文章進一步濃縮,再進行具體的闡述:投資賺的三種錢:成長,分紅,預期變化。

投資賺的三種錢,即成長、分紅、預期變化。

成長指企業持續地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我們投資的企業保持可持續的成長,那作為投資人,也會隨著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增長而從中獲利。很多人做過數據統計,把A股(或美股、港股)中的企業5年、十年甚至15年區間的業績統計,得出一個很明確的結論,就是股票的上漲幅度跟其業績的增長空間是正相關的,當然,關係不一定是1:1,因為企業處於成長期和成熟期所對應的PE是不同的,成長期一般情況下相對較高的PE,成熟期反之。可以很明確地說,如果一家企業沒有成長性,那麼無論是多麼優秀的企業對投資的意義也不大,投資是為了獲利或者獲取超額收益,而不是做慈善。

分紅即分紅通常指企業派發給股東的股息,股息率的高低一般與無風險利率(或貨幣理財利率)相比較,一般進入成熟期企業的股息率較高(無須過多的資本支出),而成長期(或初創期)的企業股息率較低(因其處於發展期需投入更多的資本);一般進入成熟期的企業已沒有成長性,實際上PE的高低已沒有意義,這時候股息率的高低才是有實際的意義。比如銀行股的幾倍PE,雙匯發展的十幾倍PE,國外如寶潔的十多二十倍PE,可口可樂的30倍PE,輝瑞的十幾倍PE,這些企業基本扣除掉通貨膨脹後已經沒有增長甚至有的是負增長。

而這時候股息率與本國的無風險利率或國債利率相比才是更有實際意義的,我們通常有個誤區,認為一到了成熟期(沒有什麼增長)PE大概率會回到幾倍或者十幾倍PE,其實企業進入成熟期PE的高低已無意義,更重要的是股息率的高低,而且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不同,即使同樣進入成熟期,所對應PE都有很多是不同。

預期變化:把預期分為樂觀、中性、悲觀三種,三種不同預期下對企業的估值就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世界是複雜的,也是不確定性的,我們之所以給企業估值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應付不確定性,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安全邊際、回到前面的「成長」話題,比如茅台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基本維持在20多倍PE,但在2012、2013年面臨政策的風險與經營節奏的變化,導致殺股價。

在我們進行對茅台的估算價值的時候,基本很少人會預料到PE在2014年初到了8∼9倍,按照正常估算,即使茅台0增長,也不會打到這麼低的估值位置,這其實就是預期變化,即從中性(合理)預期往悲觀預期的估值,之所以產生悲觀預期,處於當時的環境、邏輯的人就會有所體會,我們之所以不理解是站在後視鏡的態度去看待事物,市場之所以給茅台這麼悲觀預期的估值,其實也就是為了應付未來的不確定性,當時很多不明朗的東西存在,包括同行的酒企業績也在下滑的,給予茅台8∼9倍PE,即使未來面臨「意外」風險,也不至於會大跌,因為悲觀預期中已經算進來了。

當然有個疑問為啥不是12倍或6倍PE在當時,其實關注這個具體的倍數並沒有參考意義,作為未來的錨也不會有效的,我們要關注的是倍數背後所產生的預期邏輯的演繹什麼時候到了極限,這是屬於藝術的判斷,比較難把握,但確實是存在的。

從做深度價值投資轉向做成長投資,因為從過往投資中已經明白了「便宜」中必然帶有瑕疵才導致便宜,這點對於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個股我是認同的,符合大數定理,好比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有些個股怎麼那麼便宜的時候其實往往是錯覺,更多的是價值陷阱或真的便宜中帶有瑕疵。但我們不能因此排除極少數情況,即前面所提到的「預期變化」的情況是有的,而這時候確實是實實在在的「黃金坑」,關鍵是我們對企業的內在價值真正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我們的博弈能力。

當然預期變化的情況比較多,涉及多種情況,既然會有黃金坑的出現,也會有陷阱。比如企業從悲觀或中性預期往樂觀預期變化,估值也就有所提升,當樂觀預期被證偽,估值也就形成這個階段的泡沫,股價也隨之下跌,這種事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因此我們經常強調要買的便宜,其實在我看來,是要做到在企業估值至少合理預期下估值買入才行。

在實際投資中,股票的波動並不是非A即B的關係,既有可能是成長的因素,還有預期變化的因素,很多時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得到客觀的事實。當人們無法理解股價波動的時候,通常以市場無效論來解釋,其實可能這是最無力的辯解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熱心市民郭Sir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