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應酬累死人?也許是「社交方法」錯誤(組圖)
覺得交際應酬累死人又沒效果?也許是「社交方法」運用錯誤。
職場人都特別注重社交,初到職的新人希望能有經驗豐富的上司來指導一二,幫助自己盡快融入角色。而不同行業的人,希望透過社交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圈子裡的小人物希望通過社交認識大人物,來提升自己在行業裡的地位。
社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得人們都開始關注並參與其中。既然社交如此重要,即便是內向的人,也不得不重視和學習。那麼,你是不是真的懂社交呢?
投注大量精力 卻看不見效果的社交方式
我的鄰居孫穎是證券經紀人,她很熱衷於社交。幾乎每天晚上,她從公司回到家,就會馬上換好衣裝匆忙地前去赴會。她這麼忙,自然沒時間收拾家裡,廚房裡的蔬菜發霉了,她都不管。不過,每週日她會來一次大掃除。
有一次,孫穎心血來潮,想自己做頓飯吃。結果,菜都下鍋了,她發現家裡沒鹽了,便急匆匆地跑到我家來借。
某天,孫穎邀請我到她家去吃飯,我的第一反應是:她家的食物夠不夠新鮮?鹽放得夠不夠?孫穎可能是看出了我的擔憂,笑著說:「放心吧,一半飯菜是我從飯店打包的,現成的。」
我有點尷尬,畢竟人家是個大忙人,還特地抽空邀我吃飯。就為了心裡的那點抱歉,我答應了她,而且拿了一瓶紅酒過去,當作這頓飯的回禮。那天就我們兩個人,飯沒吃多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聊天上了。
我感歎地說:「每天見妳跑來跑去的,真是辛苦啊!」
孫穎苦笑著說:「我做這行不辛苦一點根本賺不到錢,而且,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資源。所謂資源,歸根究柢就是人脈,如果你名下的股票沒有客戶去買,你也只能拿到很少的底薪。」
我說:「妳天天都出去應酬,人脈肯定沒問題吧?」
孫穎搖搖頭,說:「現在股票市場不好,人們即便有錢也不敢拿去買股。而銀行利率再低,最起碼能保底,大家寧可把錢存銀行,也不肯花在股票上。」
我問她大多去什麼樣的地方應酬,對方都是些什麼人。
孫穎告訴我:「都是我的同學和同事身邊的朋友,偶爾能遇到個當老闆的,但根本就說不上話,因為自己身份不夠。」
聽到這我就納悶了:「那妳把時間和精力都投進去了,卻沒有得到效果啊!」
孫穎點點頭說:「是啊!」
明知道是無效社交,孫穎卻還在繼續,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把自己弄得很累。真正的社交應該是你來我往,互惠互利的。只有當雙方都覺得對方有利可圖時,社交才可能實現它應有的效果。
真正的社交應該是你來我往,互惠互利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截然相反 效果明顯的社交方式
同樣從事證券業的朋友葉明,就不像孫穎那麼忙碌。若沒有什麼事,他的生活都很規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晨跑半小時,回來後看新聞,吃早餐,然後上班。晚上下班後,通常在七點前回家。他偶爾會玩遊戲,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或是做證券業報告。
葉明的生活與孫穎截然相反,讓我很是納悶。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難道你就不需要資源和人脈嗎?」
葉明說:「當然需要啊!」
我又問他:「那我怎麼從來沒聽你去參加什麼應酬之類的活動?」
葉明告訴我,他也會去,但都是有目的、有計畫的,比如業內的聚餐、論壇或是沙龍。他還會看參加這些活動的人有誰,值不值得他去─如果值得,即便對方沒有邀請他,他也會想辦法去;如果不值得,他一定不會浪費時間。
我想了一下,說:「如果是這樣,那你認識的人還是不夠多呀。」
葉明呵呵一笑,對我說:「你覺得多少是夠多呢?有些人不是你想認識就能認識的,就算認識了,今後用不上也是白搭。
「這就好比,你開了臉書粉絲專頁想做網紅,一開始你沒有粉絲,就花錢去買,結果你的粉絲數量上來了,卻沒人去關注你發文的內容。他們不轉發,這樣的粉絲即便多達百萬,對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倒不如用心經營千百個忠實粉絲,他們時刻都關注著你,你發什麼他們都轉發,如此積少成多,效果絕對好過百萬個沒在關注的粉絲。」
葉明的話讓我醍醐灌頂。對他而言,他就是求精不求多,凡是在他通訊錄中的人,隨便一個電話打過去,就能解決他當月的業績任務。而這些人就是他一步步交心來的,從不認識到熟識,再到可以互幫互助。
最後,葉明總結道:「真正的社交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也就是說,你想透過結交對方來代表你完成某件事之前,最好先想清楚自己能為他做什麼。如果你只是單純地想從他身上獲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他又看不到你能為他帶來什麼好處時,那麼,他不可能成為你的人脈或是資源。」
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那天,小武在LINE 上很生氣地跟我抱怨,說跟他合作三年的出版社不跟他續約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還不是因為現在出版市場效益差,人們都不買紙本書了。我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市場真的差到沒人購買紙本書,那每年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新書上市。
小武繼續跟我抱怨,他的意思是,虧他跟這家出版社的主編關係還不錯,可以算是他的恩人。當年他四處投稿都沒有人願意出版,就是這家出版社答應了,於是便有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武俠小說。這本書賣得一般,卻也不是太差。
小武一鼓作氣又寫了一本,這次是歷史武俠小說。他沒有投別家,直接找了這家出版社,主編很欣賞他的文筆,出版後結果大賣。從此,出版社開始向他邀稿。他說,那本書大賣後還有別的出版社向他邀稿,但他都沒答應,原因就是自己是個懂得感恩之人,念著這家出版社的好,於是就都推掉了。
他還因此跟主編越走越近,兩人的友誼從網路延伸到現實中,時常會一起喝個下午茶,討論一下當今的圖書市場。事情發生改變是在一年前。小武和主編因為下一本書的題材發生了爭議。小武的意思是,金庸是他的偶像,他決定這輩子和金庸一樣就寫武俠小說,把這個類別寫到無人能超越。
但主編不樂意,原因有兩個:第一,武俠小說現在銷量並不好,很難出。第二,現在盛行勵志類文集,小武寫了那麼久的武俠題材,天天看著裡面的人物打來打去,早就看膩了。
小武一聽勵志類題材就頭疼,他直言道:「市場上已經有那麼多的勵志書了,讀者不覺得了無新意嗎?」
主編氣急了,說:「你別管讀者會不會覺得無聊,這就是市場需求。」
最後兩人話不投機,主編的意思是,如果小武不轉型,就不再向他邀稿。小武也很生氣,心想道:還有很多家出版社想拿到我的稿子呢。
於是,他轉而聯繫那些曾經聯繫過他的編輯,結果人家都回覆說現在不出武俠小說,要麼就是先發來樣張看看。小武鬱悶得很,於是就用LINE跟我抱怨。
他說:「你看看,這個主編也太現實了吧,後面兩本的確賣得不太好,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寫得不夠好啊,這是市場的問題。」連他自己都知道這是市場的問題,卻還因為這個問題跟主編吵。
其實,並不是主編有多現實,而是市場環境是客觀因素,誰都無法掌控。主編也需要靠暢銷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一本不會給出版社帶來任何收益的書,誰都不會簽約的。
小武一直覺得是自己真心給錯了人,他以為平時的來往會保證他的書可以一直簽約,但他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和人之間,因為某些原因走在一起、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也會因為這些原因的缺失而終止關係。正如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社交充滿不確定性和無限的可能,它需要足夠的時間,需要相當的身份和地位,需要充足的精力,需要忠誠,也需要互相理解。它並不是可以隨性地、盲目地就能完成,否則,它將是無效的,不會為你帶來任何預想中的好處。
本文節錄:【別讓無效努力害了你】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