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任性 阿里巴巴損失2.5億美元(圖)


阿里巴巴支付2.5億美元與原告達成和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4月30日訊】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證券交易所公告披露,就美國聯邦證券法集體訴訟案支付2.5億美元與原告達成和解。「在事實已經明確的情況下,再為一份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會議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毫無意義,」阿里巴巴法務相關負責人說。

始於2015年1月的這起訴訟,起因是一份草率發布在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網站上的文件。儘管這份不具法律效力的文件當天就被網站撤下,但一次草率的發布卻成為做空機構、律師事務所在資本市場狙擊阿里巴巴的理由。

因草率發布帶來的巨額損失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場集體訴訟的導火索更像是一次權力任性引發的鬧劇。2015年1月28日,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官網發布《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這份只針對阿里巴巴的《白皮書》,其出現的時間和動機引發輿論的廣泛討論。

《白皮書》顯示,2014年7月16日,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行政指導工作小組聯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場監管局)在浙江省工商局召開了行政指導座談會,阿里巴巴集團主要負責人員及核心部門管理團隊與會,接受行政指導。為了不影響阿里巴巴上市前的工作進展,該座談會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

對於該次行政指導座談會,由於屬於內部性質的會議,當時並無相關媒體報導,而阿里巴巴在當初的上市招股說明書也未對其予披露。

事實上,這份所謂的《白皮書》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可,在一天之內就被撤下。中國國家工商總局隨後表態,這只是一份座談會的會議紀要,並不具備法律效力。

一次任性的發布和匆忙的撤銷,不僅讓阿里巴巴的股價大跌、兩天蒸發近330億美元,更是為國際做空機構和律所在資本市場狙擊阿里巴巴提供了機會。隨之而來的集體訴訟,成為一場捲入眾多利益相關方、耗時耗力的拉鋸戰。

儘管美國當地法院一審駁回了原告起訴,認定阿里巴巴的信息披露「準確而充分坦誠」、沒有發現阿里巴巴存在任何違法或不當行為,但阿里還是選擇以2.5億美元的代價,來終結這場即便勝訴也沒有意義的官司,因為「這樣的漫長訴訟既無益於保障股東的利益,也無助於阿里巴巴專注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此案的最終和解,也是當前大多數證券法集體訴訟案件的結果。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協會的數據,在1991年到2001年間,平均有81%的證券集體訴訟案在開庭前達成和解,18%被法院駁回,只有1%的訴訟案走完一審的全過程。

別讓企業和股民為「草率任性」買單

一次權力任性引發了一系列不可收拾的連鎖反應,事件的影響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當初草率發布文件之人的想像。

「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網路市場監管,公平公正依法履職,依托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升監管水平。」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後,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的這個公開表態,在如今看來依然格外醒目。

如果當初「白皮書」的發布沒有那麼任性和隨意,而是嚴恪遵循權力行使的標準和要求,這一事件就能夠輕鬆避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