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出使西域?前後共有五次(組圖)
綠色為陳誠使團路線。(Vmenkov/wiki/CC BY 1.0)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在西域除繼續鞏固對哈密以東諸地區的控制與治理外,如建立哈密衛,對哈密地區以西的西域各邦國,則主要通過和平交往的方式,發展貢賜與互市貿易,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以期實現其「共享天下之福」的理想。從永樂七年起,明成祖多次派遣官員頻繁出使西域各國,廣泛交往,而我們必須提及的一個名字是陳誠。
陳誠,被時人認為天資敏睿,端方雅重,好學有文采。他在科舉考試中及第,並被授吏部行人司行人(相當於今天的外交官)。他一生五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安南。
五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滅亡北元勢力,開始接管西域地區後。洪武七年,撒馬畏兀兒(回紇一部,活動範圍大致位於今甘肅和新疆接壤處)遣使來京朝貢。明朝在此設置安定、阿端兩衛所。不久,這裡發生內亂,各部落間連年混戰,兩衛遂廢。之後,明太祖應撒馬畏兀兒番邦酋長之請求,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派「儒臣中能文能武長才者」陳誠出使。陳誠到該地後安撫各番,並重新設置安定、阿端、曲先三衛(今甘肅敦煌南部)。
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當時西域哈烈國(都城在今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和撒馬兒罕國(在今中亞一帶)在與大明緩和了之前僵化的關係後,遣使抵達京師朝貢,貢品包括獅子、西牛(犀牛)、西馬、文豹等。明成祖大喜,遂於兩國使團回國後,派遣陳誠等人回訪這兩個西域國度,答謝並處理朝廷與西域諸國的睦鄰友好條約和通商互市協定。
陳誠一行於該年八月初一從北京出發,經涿州、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渡黃河至陝西華山,抵長安(今西安市);又經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涇川(今甘肅省涇川縣)、蘭州,穿過河西走廊,出嘉峪關,自玉門進入西域。進入西域後的首站為哈密,一行人後面又依次訪問魯陳城、火州等17國。歷時3年,行程3萬里。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返回北京,並向朝廷呈送《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和《獅子賦》。
陳誠一行於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返回北京,向朝廷呈送《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和《獅子賦》。(網絡圖片)
《西域行程記》為陳誠一行人西使的日程記錄,共5千字,按日記載萬里行程兼及沿途風物、地貌、氣候、住地等。
《西域番國志》八千字,分地記載西域諸國十八處城鎮情況。按其地理方位,大體是由西向東,與《行程記》成逆向排列,即行程取西行歷程,山川風物則以東歸次序記錄。這是明代親歷西域的唯一文獻,載入《明實錄》,明修《明一統志》、清修《明史・西域傳》亦多所採用,至今對東西交通史和中亞文化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隨後,哈烈、撒馬兒罕、別甚八里、失刺思、俺的干、俺都淮、吐魯番、火州、柳城和哈實哈兒等國,為了表示對明王朝的忠誠,正式派遣龐大的經貿代表團來中國通商互市,其中哈烈、撒馬兒罕、別甚八里三國的使團,各自多達300人。明成祖則回贈璽書、文綺(華麗的絲織物)、彩幣、布吊、瓷器、茶葉等,以示安撫和親善。
陳誠第三次出使西域是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第四次是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都是出使哈烈、撒馬兒罕等國。
第五次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初四,明成祖再次派陳誠出使西域諸國,進行國事訪問。五月,使團抵陝西,經甘肅,將出塞時(該年九月),忽聞明成祖駕崩的噩耗。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即皇帝位,他奉行「不務遠略」的戰略,踐祚之初,即「撤西洋取寳之船(即阻斷鄭和下西洋這一重要的外貿與文化交流工作),停止松花江造船之役,召還西域使臣還京」。陳誠等只得遵從聖旨,回到北京。
加強中國與西亞的聯繫
陳誠的出使加強了中國與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美國學者莫里斯・羅沙比在《明朝到亞洲腹地的兩位使者》文中指出:「永樂年間有20次使團來自撒馬兒罕和哈烈,32次使臣來自中亞其他城鎮,44次使臣來自哈密綠洲和西北部附近。有些其他的中亞商人和官員只到達中國西北境的居民點,未計在這個數字之內。即使如此,永樂在位的21年中,這些使團平均每一年多達4次以上,可見明與中亞各地的親密關係,這無疑是陳誠這些高度成功,並受到很好接待的出使促進的。」
除了促進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外,往來絲路上的商人絡繹不絕。明朝對前來貿易的商人採取「其市易者聽其便」之策,對於商人們帶來的所有物品,除粗劣之物外,明朝一概准許入境。其主要物品有馬匹、駱駝、獅子、鑽石、鹵砂、寳石、地毯、紙張、葡萄乾、金銀器皿、寳刀等。西域商人以此來換取中國的瓷器、紅玉、絲綢、布匹、棉花、花毯、茶葉、烏梅、麝香、大黃、顏料、金箔、桐油等。
此外,對入貢的西域使臣,依舊採取「厚往薄來」之策,不僅給予超過貢品價值數倍的回賜,還允許他們在會同館進行交易,正如《明史・西域傳》所載:「回人善營利,雖名朝貢,實圖貿易。」「故西域之使,歲歲不絕。」
明成祖聲威日隆
隨著政治、經濟交往的增多,明朝和明成祖在西域的聲威日隆。(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隨著政治、經濟交往的增多,明朝和明成祖在西域的聲威日隆,政治影響也日益擴大,和西域的一些邦國形成類似於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明朝還經常出面解決西域各國的糾紛,比如永樂十四年,別失八里與哈烈發生矛盾,彼此爭鬥,明成祖賜璽書敕諭兩國君主:「俾各釋怨,睦鄰保其民人,以享太平之福。」
不僅如此,明成祖還以宗主國的身份,受邀介入西域邦國的王位繼承問題或冊封其官員。此時的「西域憚天子靈威」,不僅「咸修職貢,不敢擅相攻」,而且積極向明朝提供周邊的情報,阻擋蒙古勢力的入侵,明朝的西北邊陲得以安然無事。明成祖希冀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遠大理想,在彼時的西域也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