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好」不就是「大利空」嗎?

【看中國2019年9月30日訊】經常看到媒體上說,某某出現了超級利好,一般都會讓我們熱血沸騰,它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比如: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進行了大放水,這些天量的美元大多流入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外匯收入。我們還知道,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發行機制基本都是美元本位制,隨著外匯收入的快速膨脹,也就讓這些國家的貨幣快速擴張,政府的腰包快速地膨脹起來,帶來以下超級利好:

政府有錢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開啟了大建設活動,經濟增長速度加速,原油、銅鋅等基本金屬的需求快速擴張,價格也就開啟牛市;

由於建設的進行和基本金屬冶煉產能的擴張,帶來了環境污染,但沒關係,政府腰包裡有錢,可以加大對環保治理的投入,結果股市中的環保股興起了;

政府的腰包有錢了,就可以改善社會的醫療項目,加大醫保投入,結果醫藥股興起了;

既然市場中本幣的數量快速擴張,房價牛市形成了,炒房一族崛起了;

等等等等,這背後是無數個牛市!都是「大利好」帶來的最明顯效果。

但大利好之後問題來了。美元不斷流出,意味著美國的產業加速外流,就業問題加大;產業和就業不斷外流,美國財政收入增速被抑制,財政收支平衡被破壞,所有這些對於美國本土來說就是大利空

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需要大量的賤金屬,可金銀很多時候與這些賤金屬相伴相生(銅與金銀、鉛鋅與銀),結果過量的金銀也「投胎」了,不屬於建設用途的白銀,因為過剩,只能躺在紐約、倫敦、上海等期貨交易所的金庫中,這對於白銀價格就是大利空;……,所以,大利好就是大利空。

過去我們經常聽到說,某某一聲炮響,改天換地的時代到來了,也知道樂極生悲,不僅大利好就是大利空,而且大利好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本身也會轉化為大利空。

隨著上述利好不斷發酵,最終導致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聯邦負債率從2007年的70%左右上升到了100%以上,這套遊戲就無法玩下去了。所以,歐巴馬當政後期尤其是川普(特朗普)上任之後,開始竭盡全力推動資本、產業回流,推動能源自給,最終的目的是緩解債務壓力。

美國政策的轉向,就帶來資本流動的轉向(或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資本減少),就把過去的大利好轉為了大利空。

新興市場國家過去因為大建設的不斷推進,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巴西、印度、阿根廷甚至委內瑞拉都曾經是明星。但隨著美國政策的轉向,有些明星開始暗淡了。2018年,阿根廷的經濟增長率是-2.5%,如果折合成美元是-19.3%。2019年上半年,阿根廷的經濟增長率依舊是-2.5%,如果折合成美元則是-23.3%。以美元表示的GDP和國民收入就像跳水一樣。

由於無法繼續像以前一樣獲得足夠的美元收入,就無法發行大量的本幣比索,財政就沒辦法大量投入到基建活動中,經濟增長也就只能熄火,尤其是美元表示的經濟增長率就只能暴跌。同時,由於國際資本短缺,本幣比索貶值不斷,不斷爆發貨幣危機,國內通脹高燒不退,等等,都是必然現象。

或許您說,阿根廷這種已經「住院」的經濟體是特例,但別忘記,同時「住院」的還有土耳其等國家,住在「特護病房」的還有委內瑞拉,等待住院的還有印度、巴西……,這個隊伍還很長、很長,都是國際資本流動轉向惹的禍。

這就是一種共性,當國際資本收入下滑的時候,新興市場各國本幣就難以像以前一樣擴張,政府就難以繼續進行大建設(要記得,委內瑞拉也曾經建設高鐵,但最終半途而廢),經濟增速就只能下滑;由於國際收入下滑,但本幣又必須因基本的財政需求而擴張,導致本幣貶值、通脹升高等一系列問題。

看起來,美國政策的轉向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成了大利空,對賤金屬的需求也形成大利空,由於政府沒錢投入了,環保和醫藥也面臨大利空,等等。

但大利空也就是大利好,由於建設量下降,冶煉企業開工率下降,污染下降了,天開始變藍了;由於賤金屬的需求下降,金銀就不會隨便「投胎」了,所以最近一直有報導白銀產量下降,未來就會推動價格,等等。

所以在筆者看來,無論任何一件事,是大利好的同時就是大利空,是小利好的同時就是小利空,沒利好也就沒利空。同時,利好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就會轉變成利空,利空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會轉變成利好。

之所以人們過於區分利好或利空,是因為心不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