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為萬病之源 大雪祛寒養生法(組圖)


寒冷乾燥的天氣需要特別注意保暖,依照天氣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戴帽子、圍圍巾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大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開始,古人以黃曆看二十四節氣,稱大雪為十一月節,是進入冬天的第二個月。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但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在降雪後容易出現氣溫驟降的情況,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往往隨之增多,在這個寒冷的節氣中,應該如何祛寒養生?

在中醫觀點中,「寒氣」是萬病之源,若想身強體健,就不能忽略保暖與祛寒,以下為大雪節氣期間的養生方法:

1、保暖

寒冷乾燥的天氣需要特別注意保暖,中醫理論中,人體的頭部、口鼻、肩頸背部、前胸和腰腹和腿足部這5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平時應該特別注意這些易受寒部位的保暖,依照天氣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戴帽子、圍圍巾、戴口罩和穿襪子。特別注意的是,睡覺時不適合穿太多或太厚的衣服,否則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體表熱量減少,即使蓋上較厚的被子,也會感到寒冷。

2、泡腳

中醫認為:「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足部的保暖和血循十分重要。可以每天用30~40℃左右的溫熱水泡腳約半小時,如在水中放一些生薑片同時按摩雙腳,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效果更為顯著。

3、早睡晚起

《黃帝內經》在談到冬季保健養生時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也就是說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應該「閉藏」養精蓄銳,夜間盡量晚上10點前就寢,白天則在太陽出來後再起床,如此一來不只可以養肝,還能夠避開清晨的嚴寒,減少溫差過大造成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4、進補


中醫養生注重冬季進補,但進補應依不同情況和不同體質有所變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語云:「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中醫養生注重冬季進補,大雪時更應該進補,有助於抵抗寒冷,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過進補應依不同情況和不同體質有所變化,否則溫補過頭時容易出現流鼻血或便秘症狀。

日常生活一般以平補為主,且適合全家人食用,如健脾胃的四神湯和益氣養血的何首烏雞湯。

嚴寒時易手腳冰冷族群宜進食溫補之品,如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四物湯及十全大補湯等,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

雨量較少且氣候乾燥的地區,可吃甘潤生津的蔬果,如百合、燕窩、白木耳、麥冬、蘿蔔、梨子和柿子等。

若平時容易嘴破、口乾、口臭、便秘或是高血壓患者,進食溫補如同火上加油,應該注意適度進補且吃對補,平時可吃黑色食物補腎益氣,苦味食物去火潤燥。

特別注意的是,如有感冒、發燒或腹瀉情形,最好暫停進補,以免加重病情。

5、晒太陽和適度活動

冬天晝短夜長容易使人心情低落,晒太陽能夠抑制腦神經細胞對血清素的回收,提升血清素功能,有助益於穩定情緒。

每日可到戶外散步晒太陽15~20分鐘祛寒暖身、保健身心,還可補充一定分量的維他命D預防骨質疏鬆;若連日陰天,則可在室內活動,如做瑜珈、有氧體操、打太極或練氣功等,都可促進身心舒暢,讓憂鬱的壞情緒遠去。

中醫強調順應四時,人們應該順著春生、夏長、秋收及冬藏的規律來養生,如能把握好「冬藏」的原則,調整自身的生活習慣來度過寒冬,如此一來就不必過於憂慮寒氣堆積於體內造成身體出現狀況。

本文留言

作者吳敏熙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