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陸人想知道,臺灣究竟是怎樣走向民主的呢?明年2月對公眾開放的臺灣前總統蔣經國的日記,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圖片來源 : 中華民國總統府/公有領域CC0)
【看中國2019年12月19日訊】臺灣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總統大選和中國大陸一黨獨大的專制獨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很多大陸人想知道,臺灣究竟是怎樣走向民主的呢?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於在週二的研討會上正式宣布將於明年2月對公眾開放的臺灣前總統蔣經國的日記,也許能夠提供一些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蔣經國的領導下,臺灣政府先後於1987、1988年宣布開放黨禁和報禁,帶領臺灣走向了民主化。但蔣經國做出這種決策的真實動機一直眾說紛紜。胡佛研究院即將公布的《蔣經國日記》給探索這個決策的成因帶來了良機。
但蔣經國日記從1937年開始記,最後停在了1979年12月。那麼,他在此前的日記中對臺灣前途的思考到底是什麼指向?已經閱讀了部分日記的胡佛研究院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告訴本臺記者:
「他希望還是一個由國民黨來帶領的漸進式的,而不是一下實現西方的那種民主模式。他認為,這樣整個政局的走向是比較穩定的。(他做了)大量的本土化工作,把台籍的精英囊括到黨國體制裡來,使這個政府在臺灣更具有代表性。」
他介紹說,在1979年之前的幾次選舉中,已經有臺灣本土的青年人,包括異議人士,進入了政壇。70年代的臺灣已經開始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氣象。
不過,哈佛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教授則在研討會上指出,把蔣經國想像成一個民主派是錯誤的:
「我認為他那個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臺灣存活下來。臺灣已經失去了和美國原有的關係,在國際上失去了合法性,那還剩下什麼呢?必須要為臺灣爭取一些支持。他是想真的建立一個兩黨制的民主體系,讓國民黨被擊敗嗎?我不認為是這樣。」
1979年是蔣經國記錄日記的最後一年。在當年,蔣經國及其領導下的臺灣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尤其是美國在年初宣布與臺灣斷交,讓臺灣面臨的國際形勢逆轉。本次研討會上公布的《蔣經國日記》片段,記述了他當時的心情。
蔣經國在這篇日記中以正楷毛筆字,以中國傳統的豎行方式寫著,「美國大使於十六日清晨時,謂有極緊急事要求來見。果不出所料,通知美國將於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當即以嚴肅的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的抗議,內心憤恨痛苦。」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問題專家高隸民(Thomas Gold)教授在七十年代多次前往臺灣。他在研討會上介紹了七十年代末臺灣不斷發生的各種政治抗議。他認為,這些形勢也在推動蔣經國走向民主:
「他當時知道周圍正在發生什麼,他也會想到自己的歷史角色:這個時候,應該讓臺灣取得正面的進展,在國際上獲得認同。這才是對臺灣、或者對整個中國是有益的。」
在政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同時,臺灣的經濟也在70年代末開始起飛。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馬鐘麟在會議上盛讚蔣經國在任上的經濟成就,尤其是他當時提出並主導的十大建設工程,進一步釋放了經濟活力。
林孝庭認為,即將公布的日記可以在這方面提供佐證:
「臺灣經濟到60年代晚期、70年代初期,已經遇到一個瓶頸。臺灣的基礎建設,港口、鐵路都不夠用了。蔣經國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臺灣的經濟要再上一個台階,就需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一旦日記公開後,這方面的訊息就會呈現出來。「
林孝庭還介紹,這次蔣經國日記將全部公開。今年去世的中國共產黨元老李銳的女兒李南央正在胡佛研究院做研究員,她非常認同這種處理蔣經國日記的方式:
「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說,對這種重要的歷史人物來說,他的日記應該是全面公開的。從我的角度來說,日記,尤其是其中有私人生活的部分,能夠幫助還原一個立體的歷史人物。」
臺灣國史館館長陳儀深還到研討會現場支持胡佛研究院,以學術研究為目的公布《蔣經國日記》的做法。《蔣經國日記》是由蔣經國三兒媳蔣方智怡於2004年轉交胡佛研究院暫存50年,目前臺灣政府正爭取蔣經國日記和同樣存於胡佛研究院的蔣介石日記回到臺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