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的《維摩演教圖》卷,傳為李公麟所繪,水墨紙本,縱34.6厘米,橫207.5厘米,無款。明人瀋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畫卷的跋中皆稱作者為宋代李公麟。畫後幅有明瀋度書《心經》及跋「永樂丙戍歲(1406年),予客燕臺真如寺,老僧元覺出示李龍眠演教圖真跡,隨索予書《心經》附後,自愧玉臺難並,固辭再三。老僧索之甚篤,勉強淨手謹書一通。是夕上元日也。雲間瀋度。」並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題跋。鈐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額圖「欽賜忠孝長白山長索額圖字九如號愚庵書畫珍藏永貽子孫」、「長白索氏珍藏圖書印」,清宣統皇帝「宣統御覽之寳」、「宣統鑑賞」等鑒藏印,共57方。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畫家,擅畫人物、佛道像,畫技博取前人之長,承繼顧愷之、吳道子等人筆法,自創一格,多用「白描」,筆法如行雲流水,而不設色,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的神情意態。宋徽宗曾讚他為當朝最重要畫家。元符三年(1100年)病痺告老,隱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
除畫家身份外,李公麟也是北宋的名士,其襟懷超脫,「從仕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山林」。他從未捲入「黨爭」漩渦,卻能瀟灑地與新黨王安石和舊黨蘇軾、黃庭堅、王詵等人密切交遊。他推崇的就是「清談」般的超離世俗,體現了「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文人美學觀念。
《維摩演教圖》取材於佛教《維摩詰經》。大概三千年前,印度有位在家修行德高望重的居士,被稱為維摩詰,他是與釋迦摩尼同時代的人,學識淵博,德行崇高,善於應機化導。釋迦牟尼的眾弟子與他一起參禪悟道時,時常宣講自己所證悟的佛理,以啟示釋迦牟尼的眾弟子心中迷而不悟之處。有一天,維摩詰出人意料的病了。釋迦牟尼叫文殊師利前往探視,文殊師利到了維摩詰的住處後問道:「世尊對你的病很關心,特派我來問候你,不知居士的病是因何而起的?已經病了多長時間了?又應該怎療治才會好。」維摩詰聽後回答道:「我的病是從無明而起的,因為無明故產生愛慾,因為愛慾而生起了病患。因為眾生多從無明生愛慾遭罹病患,我也是一樣;如果一切眾生能夠滅除無明愛慾從而去除了病患的根源,那我的病也就好了。菩薩對一切眾生愛之若子。一旦眾生得病,則菩薩就很難過;一旦眾生的病痊癒了,菩薩也就沒有憂患了。至於說我的疾病是因何生起的,菩薩生病,都是從大悲心生起的。」文殊師利聽後若有所悟。隨後維摩詰又為文殊講述了他所悟到的其它佛法的含義,談話漸入佳境,文殊師利聽了入了神,正想再繼續追尋更高深的道理,維摩詰忽然默然而忘言,文殊師利於靜默中得悟佛理,一剎那間,天降花雨。當花落在文殊師利的身上,便隨即墮落,但是落在比丘的身上,卻著附不墮,因為殊師利已經達到了菩薩的境界。
《維摩演教圖》主要運用游絲描和鐵線描的技法,相輔相成,遒勁圓轉而富於表現力度的,在成功地刻畫出神態各異的人物形象的同時,意境潔淨輕淡,整件作品給人素雅、洗練之感。雖然場面宏大,人物眾多,這麼多衣履服飾,長紗飄帶,疏密適當,繁而不亂,觀者不僅不感到眼花繚亂,反而覺得每條線條的舞動都緊扣人心弦,時松時緊,有粗有細,或疾或緩,虛虛實實,曲直剛柔,如果沒有高度熟練的技巧,是很難做到的。畫中的金屬玉飾,竹木床凳等陳設,以及人物的肌肉、骨骼,各不相同的質感,沒有任何設色,完全通過線條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自吳道子之後,李公麟將這種平淡的境界運用到極致,把白描推向了成熟,確立了在繪畫史上的一席之地,成為後人學畫所遵從的典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