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明朝後,興盛佛教,從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開始,直至明成祖永樂五年多次在蔣山舉辦大型的佛教法會,史上將其統稱為「蔣山法會」。這也是明太祖、明成祖倆位帝王敬奉佛法的見證。蔣山就是現在南京的鐘山。
在歷次蔣山法會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從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冬,皇帝開始齋戒到第二年年初舉辦完畢,總共持續了一個多月,儀式極為隆重。
洪武四年十一月,明太祖下令在全國各地廣貼《御製蔣山寺廣薦佛會文》。明太祖在這篇文章中首先闡述了他對道家陰陽理論的認識「朕觀二儀有像,覆載無窮」,並引申到修煉敬神之中「故中國與化外之人,所敬之心則同,所祀之禮則異」。他又曉諭眾人:敬神「必有禮有時」。他作為「自幼託身佛門」的皇帝,將率領文武百官親赴蔣山的寺廟中,在特定的時刻,以中華的禮儀,舉辦「大善佛事,為死者超升,生者解冤」,屆時「以禮以時,香華燈燭,莊嚴素供」,並要求「爾諸臣民」「至日,各於家門望佛遙拜,以祈懺悔,庶資佛力,證成善果」。榜文佈告天下,使臣民悉知,此次蔣山法會可說是一次全民參與的超大型佛事活動。
同年十二月,請來了十位有道高僧參加法會。同時,明太祖以身作則,開始齋戒一個月。之後,派遣官員到城隍廟宣文,希望「達諸幽冥,期以畢集」。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十三日凌晨,欽天監選擇的吉日吉時,明太祖與群臣均著朝服,至奉天殿,在表達敬佛、超度意願的章疏蓋上「皇帝之寳」的玉璽大印後,向上天禮拜、焚香。隨後禮部尚書陶凱將此章疏護送至蔣山。蔣山寺僧眾持香迎接陶凱一行,恰是日出時刻,剎那間,東方泛白,萬道金光將整個蔣山染得光燦奪目,白雪、綠樹、岩石在陽光的反射下交相輝映,五彩繽紛。於佛前宣讀皇上敬佛文疏,讀後焚燒,一道青煙,扶搖直上,高僧們正式開始晝夜不停的誦經做法事。
眾高僧誦經後,正月十五日,明太祖著朝服親到蔣山寺大雄寳殿,面對佛祖法像,恭敬而立。群臣著法服,陪侍左右。在奉天殿時,群臣穿的是朝服;至蔣山寺,群臣則穿法服,表達歸向佛法之意。法事開始達到最高潮:用中華音樂、舞蹈和禮儀敬奉佛陀。
由和聲郎指揮,開始奏「悅佛之樂」悠揚典雅,繚繞不絕,隨樂曲聲的變換進行各項儀禮:第一首名為《善世曲》,明太祖與群臣禮拜稽首,稽首是古代九拜禮中最恭敬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稍停片刻,以此迎請神佛菩薩慈悲世人與眾生;隨後,奏第二首《昭信曲》,明太祖下跪獻上熏香等供品,隨後再拜,禮畢;奏第三首《延慈曲》,同時「相以悅佛之舞」,舞者共十人「其手各有所執,或香或燈,或珠玉明水,或青蓮花冰桃,暨名荈衣食之物,勢皆低昂,應以節」,明太祖下跪獻上清靜飲食、史冊,祝願後再拜;奏第四首《法喜曲》,跳悅佛之舞,光祿卿徐興祖獻上清靜飲食;奏第五首《禪悅曲》,跳悅佛之舞,徐興祖再次獻上清靜飲食。在三次獻禮中,舞是相同的,樂曲各有不同;後二次獻禮,不用獻上史冊,由徐興祖代表明太祖獻上清靜飲食即可。三獻禮後,皇帝與群臣暫時退下。
然後諸位高僧旋繞大雄寳殿,誦咒三週,按佛教規則開始超度儀式,明太祖宣詔接引亡靈進殿接受超度。完畢後,時間已到半夜,明太祖上大雄寳殿,群臣跟隨,奏第六首《遍應曲》,執事者撤下供品,明太祖和群臣叩拜,禮畢;奏第七首《妙濟曲》,明太祖和群臣叩拜,感謝神佛超度亡者之恩德;奏第八首《善成曲》,明太祖和群臣,燒紙質祭品,完畢後皆退下返回南京,法會結束。這八首敬佛樂章的製作過程,是先收集資料,再撰寫,並由明太祖親自命名;然後,太常府配以悅佛之舞。
這次盛大的佛事活動,出現了神跡:明太祖與群臣抵達蔣山時,天上突然下起了「五色子」,這種五色子大小如豆,色彩斑斕,不知何物,有人說是「娑羅子」,有人說是天花墜地所變;法事結束,明太祖回宮時「有佛光五道,從東北起,貫月燭天,良久乃沒」。
(資料來源:《御製蔣山寺廣薦佛會文》、《蔣山會佛記》)
責任編輯: 雲天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