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在不慶生 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圖)


「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重視孝的觀念。(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

一、母在不慶生

這句話是說,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但是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周禮》記載: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一百歲則為上壽。古代禮制規定,幼兒、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

就算年過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古人為何特意強調:「母在不慶生」?母親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作為子女要銘記、感恩在心。懂感恩的人,不會在母親歷經危險和痛苦的這天,來慶祝自己的生辰。

再者也是告誡子女,有機會要孝敬父母,不要只顧著自己過生日,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趁著老人健在,常回家看看。別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遺憾。

現在的年輕人,總是與朋友在外面大辦生日宴,卻忘記那天是母親生自己的受難日子,也記不起母親的生日是哪天,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作為兒女,應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讓他們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

二、父在不留須

在古代中國,男人成年之後都會蓄鬚,因每個朝代的成年標準不一樣,留鬍鬚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

在古代,鬍子是美男子的標配。《漢書》中描寫劉邦的容貌寫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則:「白皙,疏眉目,美須髯。」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當屬武聖關羽,因為古人以修得精美鬍鬚為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

在古代,鬍子成了一個男人的標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道具:高興的時候,會捋鬍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吹鬍子;思考的時候,會捻鬍子;無聊的時候,會揪鬍子……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說,古人的鬍子和頭髮是不能隨意破壞。

而「父在不留須」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風尚,就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蓄鬍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上唇的鬍鬚保留下來,留上嘴唇鬍鬚;母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鬚留下來。父母都去世,則留全鬍鬚,以示「蓄髪明志」。

因為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往往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從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發,要尊敬長輩,做到「父在不留須」。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男人早已不蓄鬚。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潤物細無聲的,對子女的奉獻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他們不會在乎子女為不為自己過壽,蓄不蓄鬚。

「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現代的年輕人應該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孝道繼續發揚光大。

三、做到4點是孝順

孝為德之本。孝道為先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要謹慎遵守的,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變成好事情,統統可以變成好事情。孝順就是,你孝了也就順了。

做個孝順之人,謹記以下4點:

1、除了食衣住行給父母親滿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親,在精神上使父母親快樂。

2、是以委婉愉悅之容色來服事承順父母親,讓父母親感覺快樂,遇到辛苦的事情,做兒女的應該替父母親分憂代勞,減少父母的操勞擔憂。

3、父母親的意見和想法,如果跟時代背道而馳或與義理不合時,不可一昧盲從,應該婉轉勸導,以免陷父母親於不義,在勸告父母改正錯誤時態度不可強硬,要和藹靜氣和順柔聲,萬一父母不接受時做子女的,仍舊繼續恭敬,不可違拗,假如父母拿無理的話來責罵,也要毫無怨言怒色,等到父母心平氣和,氣氛快樂的時候,再加以勸告。

4、孝道不只父母親在世時要遵行,父母過世也要遵行應盡的禮法,其禮不外乎祭禮和葬禮的具體內容含有「慎終追遠,養生送死無憾的意思」。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