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必然逆轉 印度打響戰時經濟第一槍(圖)
地緣政治矛盾不斷激化,經濟全球化必然加速解體。(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7月5日訊】經濟學家們在經濟全球化時期,總是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準繩,這是所有國際公司到世界各地去投資建廠的依據,這個說法和做法對嗎?
在國家安全和本地區的地緣政治處於穩定狀態時,這個準繩是對的。這樣的時候各國都會努力提升經濟增長水平,改善就業和人民的生活,並以此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尺,對所有資本都會趨之若鶩,不會理會這些資本背後的背景。
但在本國的國家安全和本地區的地緣政治並不穩定時,這個準繩就不再是優先的。比如:兩個國家在邊境處於緊張狀態時,如果對方國家的資本是本國產業的一個環節(甚至是一個重要環節),就會威脅到本身經濟與國防安全,雖然對方的投資對於推動本國的就業和經濟都有好處,但一樣會被本國強行清除。
這種情形在今天更為明顯,即便對方的資本只是製造了一個有問題的螺絲釘,都可以讓自己的飛機在戰場上掉下來,嚴重危害國防安全。這就需要徹底清除對方資本在本國的經濟活動。
這種經濟模式就是戰時經濟的特徵之一,世界的地緣政治局勢就不再穩定,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土耳其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問題、克里米亞問題、利比亞問題、印巴問題、南海東海問題,等等,都是地緣政治矛盾不斷激化的過程,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必然加速解體的根本標誌之一。
根源在於:在經濟全球化之下,人們以「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進行一切經濟活動的準繩,資本在任何國家都會受到比較平等地對待;地緣政治矛盾不斷衝突之後,敵對國家之間就必須清除對方的資本在本國的經濟活動,即便這些經濟活動有利於自己的經濟發展也會被清除,此時,全球化就會來到「空中解體」的階段。
過去十幾年,有些國家封殺了一些國際公司的經濟行為,例如,谷歌(Google)是國際公司,為全球所有國家提供服務,但卻無法深入到朝鮮,其理由估計就是「威脅國家安全」。
今天,印度跨出了新時代的一大步,打響了戰時經濟的第一槍。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理由開始大面積狙擊別國在本國所進行的經濟活動,這就轉向了戰時經濟。
印度的動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6月29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將禁用59個網際網路應用,遭到禁止的應用絕大部分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所開發,包括Tiktok、微信、快手、百度地圖、QQ音樂等,印度政府禁用這些應用的說明是它們「參與了損害印度主權和領土完整、國防、國家安全以及公共秩序的活動」。印度表述的已經足夠清楚。
印度財政部和商工部宣布,正計畫對超過100種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實施反傾銷行動。
有報導稱,印度通信部已經要求印度兩家國營電信運營商BSNL(BharatSancharNigamLtd.)和MTNL(MahanagarTelephoneNigamLtd.)對於此前已經確定的4G電信設備的招標方案進行重新招標,以便將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外。業內估計,中國廠商在印度電信設備市場約佔25%份額,其他主要供應商包括愛立信(瑞典)、諾基亞(芬蘭)和三星(韓國)。但由於中國廠商擁有價格優勢,這會推高印度通訊行業的投資成本。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暫停執行同長城汽車達成的投資協議。長城汽車今年1月已經在印度投資377億盧比(約合4.98億美元)建廠,按照原計畫明年就可以下線銷售。同時被叫停的投資還有北汽福田以及中國一家液壓設備製造企業。
印度的狙擊行為已經出現在投資、貿易、網際網路服務等多領域,這些決定會不會影響印度的就業?當然會!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當然也會!會不會推升投資成本,這無需說,這都不符合「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但在戰時經濟模式下,上述因素都要讓路。
印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未來,隨著地緣政治衝突的不斷加劇,這樣的國家會越來越多。
全球化必然逆轉,有些國家之間彼此分手是必然。但近幾年也聽到太多「誰也離不開誰」的奇談怪論,當地緣政治矛盾惡化的時候,誰都離得開誰!一旦地緣軍事衝突爆發,敵對國家之間會快速地清除對方國家在本國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清除對方資本在本國科技、基礎設施、電訊、軍工、醫藥、網際網路、糧食、原油、金屬、基礎製造等行業中的投資活動和經營活動。
這就是未來最大的問題:
如果歐美資本會不斷從有敵意的國家抽離,該國的匯率就會堪憂。印度的上述做法也對本國的匯率和經濟帶來壓力。
維持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經絡是信用的全球有序流動,此時多數國家就有能力通過進口滿足自己的商品需求,尤其是原油和糧食的需求,當國家之間的產業被切割之後,信用的全球流動就會斷裂,有些進口國就會逐漸喪失進口能力,會帶來通脹的惡化和人們生存空間的惡化。
以往很多年,人們很願意跨境投資,如果投資國和本國進入敵對甚至戰爭狀態,這些投資大概率會出問題。因為對方不會准許敵對國家的資本成為自己產業上的一環,更不會准許成為重要的一環,需要根據對方與本國之間的政治與軍事局勢進行未雨綢繆,必須用更寬闊的視野觀察自己的投資行為。
這是一個劇烈動盪的時候,也是我們所有人未曾經歷的時代,不要讓過去那一點點所謂的經驗矇蔽了自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