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某公園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圖片來源: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0月20日訊】《共產黨宣言》的華麗行銷術(1)
馬克思的整套理論的核心,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1如何煽動暴動
2如何建立統一的世界政府
3如何實行全球化極權統治
《共產黨宣言》作為「共產主義理論」的綱領,為這三個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當然,使用的是銷售語言:即掩蓋了真實目的,把一切都說成是為了蒼生。
為了「煽動暴動」,馬克思貶低「勤勞致富」,鼓吹「掠奪致富」(即所謂「革命」)。為了讓「掠奪致富」顯得更加「正義」與「進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把自由社會說成了如地獄一般可怕。然後,鼓動不務正業的、不願踏踏實實工作的遊民,起來造反。
現在,沒人說的清19世紀的德國社會,究竟黑暗到什麼地步。但是,看一看今天的美國「黑命貴」運動,就能知道大概。
任何一個社會,總有一些不好的因素,美國亦然。但是,遠遠不是「黑命貴」馬克思主義者們所描述的那樣充滿「歧視」與「壓迫」,讓他們「不得不」暴力反抗......這些跟本不是事實。馬克思主義者們,為了給暴動找到合理性,無限誇大了社會矛盾。
最明顯的兩個事實是:
1「黑命貴」在美國街頭大規模的公開打砸搶,造成的動亂與危害,遠遠超過美國正常時期的社會矛盾.
2已經實現了共產黨統治的中國,每年都有很多人帶著財富積極移民美國,同時卻罕有聽聞美國人移民共產黨國家的。
煽動暴動,推翻現政府,目的是為了重建秩序,成立極權政府。
共產極權政府喜歡容易被煽動的國民,也有意識的造就這樣的國民。這個傳統,從馬克思設計這套煽動暴動的理論時,就已經奠定了基因。極權政府不喜歡跟理性的民眾耐心討論如何治國。
《共產黨宣言》的華麗行銷術(2)
為了把極權政府全球化,馬克思定義了兩個概念:「貧窮」和「階級」。
馬克思把「貧窮」描繪成「革命者」(暴動者)至高無上的基本共性,取代了各種人群差異。因為「貧窮」,人們就「應該」突破血緣界限、民族界限、國家界限、宗教界限、文化界限......「貧窮」超
越了一切,把人們聯繫了起來,形成了「階級」。而「階級」則可以取代家庭、民族、國家、信仰、文化,成為人與人之間」最堅實「的連接紐帶。
在馬克思的描述中,只要以「階級」利益為藉口,人們就可以背叛家庭、背叛民族、背叛國家、背棄信仰、舍棄文化。達到了這一步,就可以建立一個以「階級」為基礎的跨種族、跨國家、跨宗教、跨文化的世界政府。
相應的,《共產黨宣言》宣稱要消滅家庭、取消民族、取消國家,還要取消宗教、道德、法制等一切障礙。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馬克思除了強調「階級」,還強調「階級鬥爭」。請注意,「鬥爭」意味著「生存矛盾」。「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需要。一旦把「階級鬥爭」強化為「生存矛盾」,那麼維護「階級」利益,就成了人們的最基本需要了。這就是馬克思試圖植入人們頭腦中的概念。
歷史上,共產黨即使掌權了,也要不停的搞政治運動,抓各種「反革命」,使民眾在「生存危機」中掙扎,其長遠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恐懼」來強化洗腦效果,確保「階級」的概念置於家庭、民族、信仰和文化之上。因為馬克思主義者們必須給所有人植入統一的「階級」屬性,才能建立起跨越一切的全球化極權。
所以,在政治運動中,共產黨往往訓練民眾「夫妻揭發」、「父子背叛」,以忠於「共產黨」、忠於「無產階級」。這些是有目的設計出來的。訓練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恢復恢復經濟,只要再殺一批人來「撥亂反正」即可。
表面上,馬克思鼓吹「掠奪致富」,為不務正業的的社會流氓「打砸搶」找到了冠冕堂皇的藉口,而且跨越了各種界限,最大化了這些「暴民」的力量。實際上,他也同時設計好了:儅世界性的造反力量奪權之後,共產黨將居於其上,成為一切的統治者。
以上是所謂「原教旨馬克思主義」的計畫與實踐。在發展中,現代馬克思主義者發現,想要煽動暴動,可以用一切看似「正義」的藉口,除了均貧
富,還可以搞環保、反戰、女權、黑人權等等。
而「環保主義者」、「安提法」、「女權主義者」、「黑命貴」等身份,也和「無產階級」一樣,可以成為跨越各種差異的人群共有屬性。
在法治與科技社會中,原先的暴力造反,通過更精緻的輿論宣傳,甚至可以用民主選舉制度來
實現。這樣,同樣可以建立全球化的反政府力量,謀求掌權並重建秩序。
最終,都是要走向那個全球化的極權制度。
(未完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