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路徑依賴法則」(圖)


成功的選擇是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起點,並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向下去。(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927年,美國的南方公司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1946年時改名為「7-Eleven」。意思就是,該店的營業時間由早上7點一直到晚上11點。1974年,伊籐洋華堂將其引入日本,並將營業時間變為24小時全天候營業。從此以後,這種24小時便利店風靡全球。

相較於普通超市,這些全天候營業的商店會多出一筆額外的開支,如照明費用、晚間輪班的收銀員工資、存貨管理員的加班費等,導致其實際盈利率往往低於普通超市。可為什麼這類商店還是堅持通宵營業呢?

這就涉及心理學中的「路徑依賴法則」。

「路徑依賴法則」,指在人類社會中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與物理學中的慣性類似: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人類社會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人輕易走不出去。

24小時便利店的這種做法,便是對「路徑依賴法則」的一種有效利用。因為顧客在購買日常用品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去自己最熟悉的商店,而且一旦選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就很少做出變更。

普通商店都在晚上十點關門,次日早晨八點開門。這時如果有一家店把營業時間改成24小時,那麼就會成為那些在晚上10點至早上6點購物的顧客的唯一選擇。而多次在這個時間段進入該便利店購物之後,顧客就會習慣這家店的陳列方式,習慣前往這家店的交通路線,最重要的是,習慣將這家店和「便利」聯繫在一起。這就等於形成了一個購物的路徑,即使是在白天,他也會慢慢地習慣來這家店購物,這就等於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

人們開始把它廣泛用於闡釋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性決策,大到國家和民族的經濟制度演進,小到個人的消費決策,無不受「路徑依賴法則」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法則」的影響——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現在可能的選擇,而現在的選擇又將決定未來的選擇。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的職業生涯。影響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第一份工作。有專家曾形象地比喻,職業發展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第一個釦子特別重要,如果這第一個釦子扣錯了,就可能一路錯下去。因為從事一份職業越久,路徑依賴的影響就越大,固定路徑所帶來的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心理就越強大,因此,更換路徑的成本也就越大。

客觀來講,第一份工作的選擇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成功的選擇,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起點,並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向成功;另一種是失敗的選擇,隨著工作的深入,發現自己並不適合。

而後一種情況在職場上其實非常普遍。當我們已經習慣了某種工作狀態和職業環境時,就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職業規劃專家都會建議,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顧自己的興趣、個性、能力及專業知識,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個既具挑戰性又不失客觀、實際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按照規劃一步步努力走下去。

但是萬一發現入錯行,更要認識到「路徑依賴法則」的強大力量。拋棄固有路徑需要極大的勇氣,更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更要深思熟慮,一旦作出了決定,就要堅定地轉換路徑,在新的職業規劃路徑中勇敢地走下去,這是重新回到成功軌道的唯一選擇。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