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音(圖)
大提琴演奏家袁于茜的專訪
袁于茜正在演奏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號)。(圖片來源:視頻擷圖)
當談到音樂和大提琴時,神韻藝術團的這一位演奏家袁于茜充滿平靜和感恩。她的人生始終有音樂相伴,而她也將音樂視為是神賜予她的禮物。至於她在神韻表演期間所做的準備,也讓她收穫甚多,心存感恩。
神賜予的禮物
「我喜歡大提琴的聲音——充滿活力的偏低音部,(偏低)音域。它太美了,樂團同事們常常講,當然是開玩笑的:『我真希望我學的是大提琴。』」袁于茜說。
身處這個嘈雜的現代世界,大提琴的樂音會讓你駐足傾聽,袁于茜說,「當我演奏時,我真的很投入。其實,有好幾次我心裡感到鬱悶,但之後我拉起琴來,就覺得,即便我人生一無所有,只要有大提琴就好。」
袁于茜將她的音樂天賦與音樂溶入生活,並視為神賜予她的一件很棒的禮物。提到自己在演奏音樂期間,袁于茜說:「我可以展現自己、展現真我。在大提琴演奏中,我可以向人們展現『真、善、忍』。音樂不只是一份工作或一門手藝,而是我想與全世界分享的一件禮物。」
她認為,自己在通過音樂,有機會跟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觀眾相識、交流,分享她對於藝術和文化的感受與理解,同時也為世界注入一些美。
多年來,這位技藝精湛的神韻藝術家作為隨團巡回演出的樂團一員,跟隨總部設在紐約的神韻藝術團走遍了世界各地,在全球頂尖劇院的舞台現身演奏,她收穫不少。
提到演出時,袁于茜說:「每場演出的能量都是巨大的。每個人都被純淨的能量場包圍著,思想裡沒有雜亂的念頭。日常生活的忙碌、混亂全都不見了,漸漸退散了;只有音樂,沒有其它。」不過,她覺得,實際上自己在此一過程中,獲得的可是比觀眾得到的還要多。
音樂的作用
「藝術是對美的追求」,袁于茜說,「我認為藝術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媒介,或者說手段。它就像一種語言,可以讓人們清楚地理解你想表達的東西,而它也能傳達出無法言表的東西。」
她表示,有些東西無法透過言語來描述或體驗,但藝術卻能呈現出來。作為藝術家,必須不斷提升且完善自己的技能,難以言傳的意涵才能夠展現出來。
袁于茜說,「超越世俗的美麗事物——看不見、摸不著——從而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與他人分享,為他們的人生增添一分單純與真誠。」當在亂世中增添一些美、純美,她認為,那麼生命、心靈也都會得到提升,而這正是身為藝術家可以為社會做的一件美妙的事。
袁于茜已經跟隨神韻藝術團在五大洲演出1,400多場。作為享譽世界的舞蹈與音樂演出團體,神韻的宗旨是復興遭到中國共產黨毀滅殆盡的中國五千年神傳文化。中國在古時稱為「天朝」、「神州」(Celestial Empire),在這塊土地上曾經人神同在。
通過樂團的樂音,袁于茜栩栩如生地展現舞臺上的場景:從天國聖境、中國歷朝歷代的壯麗殿庭,再到廣袤的華夏大地上五十多個民族不同的風土人情。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貫穿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天地人合一」理念等豐富內蘊。這種文化充滿哲思,文采飛揚,深邃無比。神韻的音樂需要體現這樣的深度。
天朝之音
神韻藝術團樂團與其它樂團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呢?神韻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中國樂器的樂音與旋律天衣無縫地融入西方管弦樂團,東西方兩大音樂傳統在神韻音樂家的手中珠聯璧合。
「不只是模仿中國樂器的音調,而是要捕捉到華夏各民族風格的精髓,包括蒙古族、彝族、藏族、苗族、傣族和其它少數民族。」袁于茜說,「你必須了解他們的文化和音樂特色,知道每首樂曲想要呈現的內容;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喜怒哀樂,而是這些情感的源頭。」
袁于茜以2019年一齣講述了大清聖祖康熙故事的神韻小舞劇為例。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開創了和樂太平的康乾盛世,以文治武功垂範後世。當瞭解了康熙的生平事蹟與那一段歷史後,袁于茜對繁盛期宮廷人物的情志感到胸有成竹,因此得以將這些情感層次帶入演奏之中。
在瞭解歷史人物時,袁于茜對於古人生活頗有心得,認為許多東西能夠作為當代社會的借鑒,例如古人的道德觀及其精神信仰價值,還有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互尊互諒。生活方面,也有許多其它東西——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很好的文化遺產,值得去重新發掘。
袁于茜說,如此這般的準備演出,多年下來,自己也大大拓寬了人文知識。而這正是大提琴演奏為她人生帶來的、令她感恩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