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瓷器精華和代表(組圖)
同治大婚瓷

中國古代,皇帝成婚謂之「大婚」,儀制隆重,籌備精詳。同治皇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2—1874),作為清朝歷史上的第十位皇帝,他是繼順治和康熙後第三位在紫禁城大婚的皇帝。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五日,載淳與阿魯特氏舉行隆重的大婚典禮。

同治皇帝5歲登基,在兩宮協助下垂簾聽政的前十幾年,清軍不僅攻陷了太平天國首都南京,還平定了東西捻軍的起義。等到同治長大親政後,又平定了發生在陝甘和雲南地區的回亂。同治帝用人唯才,重修圓明園(後停)和重建被太平軍幾次毀掉的景德鎮御窯廠,在業績上大有向康乾盛世靠攏的努力跡象,歷史上被稱為「同治中興」,但頗有爭議。同治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也就是在他大婚後親政一年,年僅18歲還沒個後嗣就暴病而亡了。

根據同治八年的御旨:「同治大婚典禮依照康熙四年成例辦理」,可以看出儘管大清江河日下,但仍然要與康熙盛世時期看齊,最後勉強做到了。咸豐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幾次蕩平了代表皇權的景德鎮御窯廠,到同治五年(1868年)太平軍滅,才下旨在景德鎮舊址上重修御窯廠,而御窯廠重建兩年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同治準備結婚用瓷。

因此,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即景德鎮御窯廠復建的次年,宮廷就已著手籌備大婚用瓷的燒制,並由宮廷出具御樣,標明種類、數量、尺寸等信息,下發景德鎮御窯廠按需燒制,於同治六年至同治十一年分批次燒制完成。同治六年三月初十日,造辦處正式交下為同治皇帝大婚禮預備皇后需用瓷活計畫樣,共計十四份又九項花色。此十四份又九項花色,制用性質明確,其中「同治年制」款大婚瓷器為預備皇后需用瓷器、內務府用瓷、內廷傳辦用瓷、御茶膳房用瓷、祈福應用瓷。「吉祥如意」款大婚瓷器為清宮大婚禮儀處劄飭九江關監督燒制的皇后妝奩用瓷。「長春同慶」款為太后宴會用瓷。「燕喜同和」款為居住「燕喜堂」和「同和堂」的后妃制用。這些統稱「同治大婚禮用瓷」。

當時景德鎮剛從太平天國的戰火中喘息過來,窯廠工藝失傳、工匠流失,以致兩年後,產出瓷器被清廷認為「燒造粗糙,不堪應用」,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后很不滿意,下令補燒。同治九年,清宮再次傳旨,要求:「各項瓷器要端正,毋得歪斜,其裡外花釉及顏色均燒造一律精細鮮明,勿使稍有草率」。

這時距成婚還有兩年,為了按時保質燒完,甚至不得不停掉當年宮廷常備瓷器的燒制。同治大婚瓷先後耗時五年,由李鴻章任欽差大臣籌集白銀十三萬兩重建景德鎮御窯廠,並每年提供一萬兩瓷務費。

燒造精細鮮明的同治大婚瓷,做工精緻,色彩豐富艷麗,紋飾及其考究,充滿喜慶吉祥的寓意,絕對堪稱中國晚清瓷器的精華和代表作。根據《清宮瓷器檔案》記載及傳世資料可知,同治大婚瓷器的燒制,以碗、盤、碟、盅、盒、盆、缸、羹匙等日用瓷器為主。這與清宮大婚禮儀中的燕饗禮儀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同治大婚日用瓷器多為成套燒制,大小有別。

為貼合皇家氣質及烘托大婚氣氛,同治大婚瓷器的燒制要求色彩富麗,畫工精細,寓意吉祥。從大婚瓷器各式花色中「喜鵲梅」、「萬壽無疆」、「萬福萬壽」等字眼,不難看出同治大婚瓷對於吉祥紋樣的追求。這也符合清代官窯瓷器「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品味。同治大婚瓷包括大婚禮用瓷、皇后大妝用瓷,148件為一套、一共10072件。除了故宮收藏外,這些瓷器大部分散落民間。

蝴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常見的裝飾紋樣,它和貓組成圖案,取其諧音「耄耋」(「耄」為七十歲,「耋」為八十歲),有祝福長壽的寓意。到晚清,蝴蝶紋在瓷器上應用更加廣泛,逐漸成為主體紋飾。

今天我們看到的同治大婚瓷處處顯示出吉祥精細,但這批瓷器的燒制過程卻透露著末日帝國的力不從心。婚後第二年,同治帝染病去世,七十五日後,皇后崩逝於儲秀宮,年僅22歲。這批瓷器極盡華麗,所見證的卻不過是段短暫苦澀的婚姻,並留下了兩宮太后獨斷專權的大清。

本文留言

作者戴東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