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明星的素人兒童實境節目「叫我野孩子」帶著孩子離開都市,深入自然體驗實作,也打開大眾對自然的渴望與生活嚮往。(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沒明星的素人兒童實境節目「叫我野孩子」,在OTT平台上架一個月內點閱破百萬人次,成績驚人。節目帶著孩子離開都市,深入自然體驗實作,也打開大眾對自然的渴望與生活嚮往。
由金鐘製作團隊打造的「叫我野孩子」5月中在LINE TV平台推出後,不僅一度登上平台排行榜第一名,目前更已累積逾200萬人次觀看。製作人陳芝安和導演謝欣志接受中央社專訪,分享節目設計的初衷,源起於陳芝安看見10歲的姪子沉迷於3C,但只要帶姪子接近大自然,成癮症狀就會暫緩。
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孩子卻失去和自然相處的能力與動手做的機會,甚至以為「魚是種出來的」,激發兩人動念製作節目,「在虛擬世界的時代,要用體驗把真實找回來」。
在一年半裡,製作團隊選出8組、16個孩子,前往台灣8處體驗採集、狩獵、漁業、種稻等取得食物的發展軌跡。這趟上山下海、勇闖大自然過程並不輕鬆,陳芝安和謝欣志更笑說他們都是「玩真的」。
有別於以往兒童節目的制式流程,「叫我野孩子」以紀錄片形式進行,拍攝全程無腳本台詞,7、8人小團隊就帶著一組孩子到產地待上5到7天,每天階段性給任務,孩子們得在2到3小時內完成,內容包含鋸樹、劈柴、生火、撒網、插秧等,團隊則在一旁安靜觀察拍攝、確認孩子安全。
對於年齡平均10歲的孩子們,有些活動確實有難度,連大人都不一定能完成,但他們認為適量高強度的任務,不論成功與否、生氣挫折,都能激發孩子潛能並重新認識自己。
謝欣志解釋,「當事情超越能力所及範圍時,孩子不會有力氣做假,會直接反映出真實性格,面對挫折時是選擇逃避或挑戰,會拋下夥伴嗎?還是繼續撐下去?這就是火花出現的時候。」他強調並不是想讓孩子突破什麼,「我們很想知道他怎麼跟自己相處」。
每天活動結束,陳芝安和謝欣志都會坐下來和孩子暢聊1個多小時,用平等方式理解孩子,聽他分享一天裡的喜怒哀樂,「孩子都渴望被理解,但家人平時都沒時間陪他們深聊」,在這段被深度關注與同理的過程,孩子們也卸下心防,吐露曾被欺負、想轉學的心事,或面對同儕與手足關係的煩惱。
而孩子童真、乾淨的想法也常會直擊大人心底,有次陳芝安詢問:「你為什麼特別好奇?」孩子卻不解地回應:「我沒有特別好奇,妳小時候也一樣好奇吧」,讓她和許多觀眾都被深深撼動,忍不住問自己:「我們什麼時候不再對世界充滿好奇?」
沒明星的素人兒童實境節目「叫我野孩子」播出後的觀眾迴響中,父母重新思考教養方式、想拉近孩子與自然關係。(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許多爸媽看完成品後也向兩人反饋,從來沒有看過自己孩子的這一面,不知道他這麼有意志力、好奇心與幽默感,甚至能成熟處理人際關係,想把事後受訪音檔拷貝回去細聽;還有不少家長私訊官網信箱,詢問有沒有第2季,想幫孩子報名。
「我們最後發現需要調教的不是孩子,是父母。」陳芝安笑說,孩子反而都是被大人嚇大的,「因為我們一直告訴他們很危險,卻不教他們如何好好使用?這樣要如何鼓勵小孩好奇和探索?」
謝欣志也補充,在可容許的受傷範圍內,應讓孩子盡量去嘗試,否則碰到真正問題不會處理才是大麻煩,「家長只要放鬆一點,小孩就會很好、甚至更好,他們其實都很成熟」。
兩人投身影視工作近30年,坦言許多影視作品就像消耗品,播完就會被塵封,但「叫我野孩子」卻讓他們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在播出後的觀眾迴響中,父母重新思考教養方式、想拉近孩子與自然關係,也看見友善環境農夫、漁人的努力等,大家彷彿看見一種新生活的倡議,「這樣的孩子、生活態度是否會讓你憧憬嚮往?」陳芝安和謝欣志認為不再延續這份感染力太可惜了。
因此團隊正展開校園巡迴播映的集資計畫,想和更多家長、孩子面對面互動,期待在更多人心中播下親近大自然的種子,復育更多「台灣野孩子」。目前他們已展開第2季籌備,募集新的一批孩子,主題要從食物走向構築,在大自然裡憑雙手就地取材,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子。
責任編輯: 一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