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1月27日訊】1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L.Yellen)致信美國國會,說聯邦政府的債務,已經觸發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接下來,美國財政部會採取兩項特別措施,避免聯邦政府在2023年6月初之前債務違約。
但是,如果美國國會不能盡快提高債務上限,這兩項特別措施,都存在著特別大的不確定性,進而將對美國未來幾個月的開支構成重大挑戰。
美國聯邦政府開在美聯儲的財政部賬戶(TGA)資金餘額:3390億美元現金。
相比以前每一次「債務上限危機」爆發之時,美國聯邦政府TGA裡只剩下不足千億美元現金,目前3390億美元現金的聯邦政府的錢包,依然可以說「餘糧充足」,能撐好幾個月呢!
所以對這事兒,目前市場並不是很緊張。不過,最近40多年來有關美國債務上限的事兒,不管是美國國會還是美國政府,真的都不知羞恥為何物的。
實際上,從美國建國一直到1917年之前,美國人一直都秉持著「量入為出」的思路,為避免政府藉著強勢地位濫借債務,美國憲法,特意將聯邦政府發行債券(借債)的權力,賦予給了美國國會,要求聯邦政府的任何借債,必須要讓民眾知曉,並且要國會同意才能借,即便是老的債券到期,新的借債也必須國會同意。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一開始保持「中立」,後來出於保護本國國民和財產安全、提高自身國際地位的角度,決定在1917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要參加世界大戰,花錢地方太多,很多時候數額上沒那麼確定,而且在戰爭期間,政府隨便花點兒錢,借點兒債,哪怕是替換老債券,都要提交國會批准,煩不煩啊!政府煩,國會也煩,於是國會就出臺了一個《第二自由債券法案(the Second Liberty Bond Act of 1917)》,授予美國財政部,在聯邦政府總債務不高於當時債務總額度的情況下,可以自行發行債券來借債(或替換老債券),這就是債務上限的由來。
簡單說,1917年之前,美國聯邦政府任何一次借債(發行債券),都需要國會討論通過。1917年之後,只討論總債務限額,不用為一點點錢讓國會來回表決,你好我好他也好。
到了1935年,時任財政部長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向國會提出要求,希望財政部在發行國債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要把國債明確為聯邦政府的融資需求,而不是某個特定計畫或項目,由此第一次明確建立起美國的債務上限額度:短期國債發行總額不高於200億美元;長期國債發行總額不高於25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時任總統羅斯福和財政部長摩根索,再次要求國會,將兩個上限合併為450億美元,不定義長期債券還是短期債券,由此才有了總債務上限這一說法。
1940年年中,希特勒佔領法國,震驚世界。美國財政部要求,在原本債務上限的基礎上,增加40億美元的國防費用,於是美國債務上限變為490億美元,到1941年初,美國債務上限又被提到650億美元。
戰爭持續了4年,巨額的財政支出不得不讓政府屢次向國會請求提高債務上限。到1945年戰爭結束前夕,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額度,已經被提高至30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著債券的陸續到期,另外也想著戰爭結束了,花錢不需要那麼多了,於是在1946年6月,聯邦債務上限被調低到2750億美元,此後大約10年時間,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始終維持在2800億美元上下。
從肯尼迪-約翰遜政府開始,因為越戰和「偉大社會計畫」的支出,美國政府的債務開始小步快跑,到1967年,政府債務限額已經上漲到了3650億美元。伴隨著美國GDP的一路增長和美國政府負債能力的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限額也幾乎每年都在被提高,到了1980年,債務限額變成了9351億美元。
如果說,以前美國政府的債務絕對值雖然增加,但因為經濟增長,政府債務/GDP比例其實反而是在下降,所以可以算作是負責任的債務增加。
戰後第一個開啟「借債模式」的總統,是里根,此後,大規模的聯邦政府赤字成為常態,債務增速遠超GDP增速,除了克林頓政府之外的總統,都開始比賽著「借債」——與此相對的,當然是政府債務上限跟著一路上調,越來越變成了國會與政府的表演把戲。
說他們是表演把戲,並不是說債務上限調整的事兒,國會會輕易同意。實際恰恰相反,如果執政黨沒有與在野黨達成統一,國會常常否決債務上限調整,由此導致了美國政府屢屢關門——聯邦政府的錢花光了,又不允許借新債務,沒法支出,自然只有關門。因為債務上限的事兒,卡特政府曾經5次關門,里根政府更是曾經8次被迫關門,就連政府舉債方面最負責任的克林頓政府,因為債務上限的事兒,也在1995年兩次關門……
2011年的歐巴馬政府,因為政府債務上限在政府關門前最後一天通過,導致穆迪和惠譽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引發金融市場巨大波動。
到了2012年,美國的債務上限問題,又玩出來了新花樣,這被稱為「債務上限懸掛(Debt Limit Suspended)」。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美國國會不再直接調高債務上限額度,而是設置一定的時限,債務上限不再生效,從而允許財政部在此期間不受限制地發債——等過了這一段時期,用原有債務限額,再加上這一段時間內額外新增長的債務,就是債務上限。例如,歐巴馬政府艱難地推動國會2012年懸掛債務,時限僅截止到2013年5月,結果2013年5月份到10月份,因為政府的資金逐漸耗盡,歐巴馬政府不得不經歷16天的關門。
總之,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上限,也就是理論上說的債務紅線,已經被修改了104次,平均每9個月一次!
你說說,這個紅線還有什麼意義?
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7月31日債務懸掛到期,當時確定的債務上限為28.5萬億美元,不過,因為民主黨當時控制著參眾兩院,所以這次的債務上限調整,並沒有引發什麼特別大的扯皮,國債懸掛被延長到2023年(因為美國每2年會有一次國會改選,本屆國會不能替下一屆國會做決定)。
這不,2023年到了,債務上限已經被確定為31.4萬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美國的政治光譜極化,選民們的撕裂十分嚴重,特別是川普(特朗普)上任以後,帶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黨爭極端化,從以往相對溫和的黨爭,變成如今你死我活的鬥爭。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再加上2021年下半年以來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華爾街眾多財經分析師都認為,隨著債務上限最後截止期限的到來,2023年的債務上限之爭,很可能比以往都更加激烈,由此會給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變數。
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美國不會選擇債務違約。這是因為,美國國債一旦真的出現「債務違約」,意味著美元信用受到極大的損害,作為資本市場計價基礎的美國國債,將被投資者大量拋售,這很可能將引發資本市場劇烈動盪,甚至引發美國主權信用危機,再演繹下去,就是以美元為基礎的當代信用貨幣體系整體崩盤,是整個全球經濟的崩盤。
簡單說,如果美國國債出現違約,金融市場將出現比2008年、2020年都更大的金融危機。正因為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大概率情況下,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和由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有關債務上限的談判,極有可能會拖延至最後一刻,但最終,還是會達成妥協,因為,美國無法承受違約後果。更進一步地說,整個全球的信用經濟都無法承受美國國債違約的後果。
由於共和黨所控制的眾議院,對於債務上限提高持堅決反對態度,拜登政府和民主黨議員,開始討論起傳說中的「面值1萬億美元的鉑金硬幣」的故事。
傳說中的「面值1萬億美元的鉑金硬幣」?(網路圖片)
啥意思呢?
美國現行法律,對紙幣和其他金屬硬幣的面值,都有做嚴格限制,唯獨鉑金硬幣的面值不受限制。根據《美國法典》,美國財政部可以允許鑄造鉑金硬幣,具體面值完全由財政部部長「自由裁量」。
既然如此,美國財政部就可以製造一枚鉑金幣,然後,規定這枚硬幣的面值是1萬億美元,然後,把這枚硬幣存入美聯儲,那麼TGA賬戶上就會憑空出現1萬億美元現金,聯邦政府自然就有大把大把的錢花了。
這個方案,聽起來無比荒唐,但從美國法律程序上說,反而是合規的。「鉑金幣償債」這個鬼點子,由美國鑄幣局前局長菲利普-迪爾(Philip Diehl)在2011年提出,當時的美國歐巴馬政府正面臨著和今天的拜登政府一樣的償債問題,儘管思路荒唐,但每當美國債務上限危機爆發的時候,都會有人拿出這個方案炒作一番……
就在1月19日,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還在一次演講中認真地提到了這個方案。當然,美國最近幾任的財政部長,每次都會出面否認會實施這個方案,包括2021年的債務上限危機中,耶倫就明確否認過這個方案。
前美聯儲主席、現任美國財長耶倫(圖片來源:Alex Wong/Getty Images)
老實說,雖然這個方案是符合美國法律程序的,但大家想想也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欠了幾十年的債務,好幾代美國人和二戰以來的美國政府,享受了幾十年的財富盛宴,然後,直接由財政部隨便鑄造幾個硬幣,就能解決31萬億美元的債務問題,那貨幣還有什麼意義?而且,這種解決思路,和辛巴威、委內瑞拉解決經濟問題的思路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如果美國政府膽敢真的採用這種鉑金幣還債的方案,對於金融市場而言,其後果和國債違約幾乎沒什麼區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