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左);扁鵲(右)。(圖片來源:Gan Bozong/維基百科)
與善用現代科技為患者動刀的現代名醫相比,古代早就出現不少展露了諸多驚人「神技」的神醫。不過,所謂的「神技」,並非是我們透過就讀相關大學科系,或是閱讀某些中醫古書就能擁有的技能。在迎接了317中醫節之後,我們來瞭解這些古代神醫的行醫故事。
扁鵲運用透視能力得知真相
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號盧醫。扁鵲是中國史上首位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
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為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奠定基礎,故被譽為「當代神醫」,後世民間更供奉他為「藥王」。扁鵲還與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根據《史記》記載,扁鵲一開始只是一位客棧老闆,而非醫者。傳說在一個降大雪的日子裡,扁鵲以薑湯救活了一位窩在門口、被凍僵了的老人,那位老人正是神醫長桑君。扁鵲見他年老又孤苦無依,遂留老人住下。老人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臨死時,才對扁鵲說,因為他為人善良又聰慧,遂傳授他救人的祕方。長桑君還叮囑扁鵲不可對他人提及。
扁鵲答應後,長桑君即從懷中取出一包藥遞給扁鵲,告訴他:「搭配沒有落地的露水來服用這帖藥,三十日後就能洞察一切。」
扁鵲遵循長桑君的話服藥,果真在三十日後即能透視牆壁,看見另一邊的人。後來,扁鵲遂運用此透視能力來診治病情。也就是說,扁鵲治病時,已經能完全看見患者的五臟六腑,精準知悉疾病所在,但他仍以診脈為名。
扁鵲在精通醫術後,行醫諸國,而他又會多種治病方法,例如醫藥、針灸、按摩等,且憑患者情況來決定應該採用哪一項治療方式。
一日,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生病了,五日都不省人事,讓旁人急壞了。大夫們召來扁鵲,希望能治好趙簡子的病,誰知扁鵲僅僅是看了患者一眼,就走出去了,也不動手醫治。大夫董安見狀,急慌慌追上來詢問,扁鵲回說:「大夫的血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以前秦穆公也曾發生這樣的事,過了七天,就會好了。」
趙簡子過然幾天後就自己醒了過來,他還對眾大夫描述自己前往天帝所在之地的情形,以及天帝對他說的話。後來有人將扁鵲診治後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趙簡子,趙簡子聞言,感到十分驚異,也很佩服,遂賜給扁鵲四萬畝田地。
華佗運用「神目」進行外科手術
華佗,一名敷,字元化,東漢末年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
華佗生活的年代,正逢朝廷動盪、多天旱、疫病流行,他在目睹官場腐敗和百姓受苦後,棄仕途而改入醫濟世。
華佗行醫無師傳,主要靠精研醫學典籍與實踐,最終醫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並熟練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方法,創造不少醫學奇蹟,在疾病診斷、治療與體育保健等層面都具有獨到見解與卓越貢獻。他還創製了中國最古老的醫療健體操,名「五禽戲」,可使身體各部位及關節獲得舒展。
華佗還是世界首位運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人,比西方麻藥的發明還早了1600多年。後世尊稱他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華佗還與張仲景、董奉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其實,光是從後人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作為對醫家的讚譽之詞,即可知曉華佗深遠的影響力。
《三國誌》與《後漢書》均記載了華佗開腹做手術的驚人「神技」。
華佗也和扁鵲相同,擁有透視能力,能看透人的身體中究竟出了甚麼毛病,後人稱其為「神目」。
一日,華佗在診病時,又以透視功能看見病人肚子裡長有腫瘤,遂使用麻沸散先將病人給麻醉到失去知覺之後,再剖開病人的肚子,取出腸子來,並將腫瘤給割掉,接著再把腸子放回去、將肚子縫合起來,最後再患處塗抹神膏,即完成了手術。這位病患在一個月之後就順利康復了。
《三國演義》中還記載了很多華佗的軼事,其中包括舉世皆知的為關公刮骨療傷,以及因為看見曹操腦中長瘤,而說要幫他開腦做手術等。當然,還包括華佗那一些經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神奇醫術。《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的回目是「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記述了華歆在對曹操講述華佗的神奇故事之前,即以「大王知有神醫華陀否?」一句開頭,接著又以「其醫術之妙,世所罕有」來為華佗醫術做保證。華歆還舉出鐵錚錚的實例來應證華佗的神奇醫術:一天,華佗行於道上,聽到呻吟聲。華佗當下即刻發揮醫者聽聲辨病的能力,並說道:「此是飲食不下之病。」詢問之後,果然是吃不下東西。華佗遂拿了蒜、虀汁共三升讓那位病患喝下,後來患者竟吐出了一條約長兩、三尺的大蛇來,後續則能再吃進食物了。
萬曆刻本《本草蒙筌》卷首載「歷代名醫圖」中的張仲景像,轉繪自《醫學源流》。(圖片來源:Gan Bozong/維基百科)
張仲景的預測功能
張機,字仲景,河南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因為生於兵荒馬亂、瘟疫大流行的時代,在目擊家族遭遇不幸及平民疾苦之後,立定學醫志向,最後成為一名傑出醫學家,元朝後被尊為「醫聖」。張仲景對世人最大的貢獻之一,就即是完成融合了東漢以前的醫學成就與著作,編著了中國醫學史上首部融合理、法、方、藥的書籍--《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曾以心肺復甦術救治過患者,《金匱要略・二十三卷・雜療方》即記載了這一「救自縊死」案例。
一日,張仲景在外行醫,發現一戶人家門口聚集許多民眾,待他上前一看,才知道有人懸梁自縊。張仲景發現這人上吊的時間不長,還可以救活,遂讓人將自縊者放下來,並強調說,要將那人慢慢從繩索上抱下,平放在被子上,切勿一下子就截斷繩子。然後,再讓人用腳踏住自縊者的雙肩,手稍稍挽住頭髮,以讓其頭部後仰,呼吸道暢通。與此同時,再讓「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殭,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也就是說讓一人有規律地按壓自縊者的胸部,另一人屈伸其手臂,透過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壓,帶動胸腔負壓的變化,來幫助自縊者恢復呼吸。
在數人配合下,約過半小時左右,先前的那位自縊者「氣從口出,呼吸眼開」。不過,張仲景仍要眾人切勿放鬆,繼續進行前面的動作,直至那人完全清醒過來。等到救活了之後,再給那人少許的桂枝湯和米湯潤喉,直到他能自己吞咽為止。此外,張仲景還讓兩人「以管吹其兩耳」,藉著刺激內耳來得到輔助功效。張仲景強調「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神傳文化 鑄就神醫
中醫乃是神傳文化的一部分,主要體現在:由神所傳授的有形醫理(文字),以及反映了無形內涵、修煉的「神技」,也就所謂的特異功能。
其實,這些歷朝歷代的偉大醫者,絕大部分是修道之人,除了以德為本,講究醫德,還淡薄名利。當他們在以《黃帝內經》為心法,修行到心無雜念的天人合一境界後,即能開啟智慧、開天目。當他們這時候再行醫,就真能斷人生死,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見病知源」的脫俗境界,成為一代神醫。
換言之,大醫學家之所以掌握治病「神技」,無非是因為他們有德醫,而醫德又對功能起到直接作用。醫德不好之人,其診治功能也就會不再靈驗了。
實際上,功能是人人都具備,只是人們的道德隨著時代更迭而衰敗,變得不講德的人們就變得物質化,本能亦逐漸退化或消失。由於現代中醫不講究醫德,自然也就拋棄了古老醫學中運用功能診治病情的最精華部分。於是,現代中醫只能夠繼承前人的經驗與藥方,遂亦缺乏扁鵲、華佗、張仲景這般的「神醫」問世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