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的原貌和形成(圖)
拾人牙慧的原貌和形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網上搜尋成語字典,看到「拾人牙慧」這個詞的解釋,是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是對抄襲的批評,是貶意。
其實,如果我們回去重新品味原典,會發現它本來是完全另一個面目。
一、牙後慧
原典很短,只有一句,而它本來面目是「牙後慧」:
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世說新語‧文學》)
按「殷中軍」即殷浩,長於玄學和清談。殷浩於東晉永和6年(350)獲任命為中軍將軍,故稱「殷中軍」。
「康伯」則是殷浩外甥。姓韓,名伯,字康伯,為東晉玄學思想家。著名的《周易王韓注》,裡面的「韓」指的就是韓康伯。
韓康伯天資聰穎,氣質清和,而精於思辨。對《老子》、《周易》涵養很深,也很擅長清談。他的舅舅殷浩非常喜歡他,曾稱讚他說:「康伯能自標置,居然是出群之器。」意思是說韓康伯有自負高人一等的本錢,確實是超群的人才。
而《世說新語》這裡殷浩講的「牙後慧」是甚麼意思呢?其實,歷來解者也是說法紛紛。
二、言語背後的智慧理趣
《世說新語補觽》說:「慧,曉解也,言康伯天性俊拔,才開口便曉解,非得我齒牙論而後曉解也」。可以知道,這裡將「牙後慧」解釋為「言語背後的智慧、理趣」,而整句便是讚美韓康伯不需等到我闡明理趣之後,就能夠明白精深道理了。
不過,在張撝之《世說新語譯注》這裡,雖然也將「牙後慧」解釋為「言語之外的理趣」,但整句卻變成了批評:韓康伯還沒得到我言語之外的理趣呢!
三、齒牙餘論
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則是說:「按牙後慧,所謂『齒牙餘論』,美韓能含其菁華,吐其渣滓也。」
「齒牙餘論」出自於《南史‧謝朓傳》:
朓好獎人才,會稽孔覬粗有才筆,未為時知,孔珪嘗令草讓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簡寫之,謂珪曰:「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餘論。」其好善如此。
這裡是說謝朓為人喜歡獎勵和提拔人才,看到默默無聞的孔覬文章,覺得很好,因此寫信給孔珪說:「孔覬這個人的名聲還沒有建立,我們應該一起好好向大家誇獎他,不要吝惜我們口頭就能順帶表達的稱譽言詞了」。
可見「齒牙餘論」指的是「口頭順帶表達的稱譽言詞」。故劉盼遂這裡對整句的解釋就是說:韓康伯資質太好,聽到我講的話,他都能擷取菁華之處,而過濾那些比較不重要的地方,只是還沒得到我的口頭誇獎呢!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同樣是把「牙後慧」等同於「齒牙餘論」:「牙後慧,不惜以言語獎惠於人也……此言康伯未得我獎惠也」。整句意思是:韓康伯這個人才還沒得到我的誇獎和恩惠呢!
龔斌《世說新語校釋》贊同劉盼遂、楊勇的說法,而更說細緻的解釋說:殷浩在清談方面自視甚高,不輕易讚許他人,然而又很賞愛韓康伯在玄談方面的才華,因此對別人說:「康伯還沒得到我口頭的褒獎呢!」其實這裡是在說反話,言外之意是讚賞韓康伯其實已經夠格得到我的「牙後慧」,只是我還沒給他而已。
四、「牙後慧」是怎麼變成「拾人牙慧」的
由於古文用語精簡,很多時候因為脫離了當時的時空語境,而很難確知某個用詞的真正原意。「牙後慧」顯然就是其中一例。不過至少,當我們重新回頭審視「拾人牙慧」,可以知道這個成語是把「牙後慧」解釋為第一種意思,亦即「言談背後的智慧理趣」。
我們很難考究「牙後慧」是如何、何時被人轉譯成「拾人牙慧」的。不過,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吳景仙書》曾說:
僕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
按「涕唾」本意是鼻涕和唾液,引申為他人言論中的餘緒點滴,與它相近的詞語是「唾餘」。而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便是以「唾餘」來解釋「牙後慧」的:「牙後慧以喻緒言餘論,猶言唾餘」。
因此,所謂拾人涕唾者,拾人唾餘是也。而拾人唾餘者,拾人牙慧是也。
也許「拾人牙慧」就是這麼從嚴羽《滄浪詩話》開始轉譯而來的。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