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七夕乞巧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提及七夕,民眾多立即聯想到牛郎織女這一則耳熟能詳的中國神話傳說,不少人會對牛郎織女的遭遇掬一把同情淚,認為是天帝過於無情,居然拆散了這一對有情人。近日有一則有趣文章分析了牛郎織女跟天帝之間的是是非非,算了算這一筆未曾清楚過的糊塗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來跟大家簡略地說說。
七夕及牛郎織女傳說
其實,牛郎織女傳說早在漢代就存在了,出現時間最早應該屬於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有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提到的牽牛星與河漢女指的是有銀河相隔而彼此對望著的兩顆星。是的,當時百姓尚未接收到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但織女星的確是夏夜星空中最明亮、出現時間最長、最引人遐想的星星。
除了這首詩,西漢《淮南子・天文訓》有載:「七夕為鵲鳥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的應邵《風俗通》亦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這時的文獻則提到了飛向天河的喜鵲一同搭起一座橋,供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在南北朝時期,就被編織得更加完整了,令人更加為之心酸、涕泣,像南梁吳均《續齊諧記》、南梁殷雲《小說》均有記載。其中以殷雲的《小說》記載地最為詳細,內容情節不只講到了織女嫁給牛郎的部分,還交待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之因。
大家均知,織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女兒、做著編織天上雲彩與神仙衣服的工作,因此七夕又被稱為「女兒節」,而之所以稱為「乞巧節」,主要是因為古代女子祭拜織女來祈求自己能眼明手巧、擁有一雙能製作絕佳手藝的巧手。女子會在七夕這天,使用五色線、黃酮針穿線,進行一象徵儀式,祈禱自己能做出精妙織工。
古人還會拿有著七曲八彎的形狀、經過油炸的點心「巧果」,來祭拜織女,進一步祈求牛郎織女能早日相會。
透過中國傳統文化可知,七夕的原初意涵並不涉及情人節,但時至今日卻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眾人熟知的情人節。經受商業文化的渲染,讓大家每逢七夕就開始產生要歡慶情人節的念頭。其實,古今出現如此差距,倒也無妨,但在解讀令人悲戚的牛郎織女傳說一事上,倒是存在值得商榷之處。
牛郎織女傳說之新解
一、
這裡就不再針對牛郎織女的堅定愛情觀來進行闡述,畢竟這兩人對愛情的堅實態度,已經感動了歷朝歷代的無數人,甚至連外國人也聞之動容。那麼,牛郎織女傳說還能夠談論什麼呢?換來跟大家分享另一種不同的解讀,以及談談拆散了牛郎織女這一對有情人的玉帝吧!
有分析表示,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已經被改編成一則浪漫的愛情故事,甚至被加上了中共政治宣傳內容,原有的文化內涵與教育意義均遭到歪曲、剝奪。其實,牛郎織女故事是在講述不變的道理,例如:做人要勤勞,像出嫁的女子理應要勤勉持家,不該貪圖安逸,如若一味懶惰將受到懲罰。
分析強調,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都是在教導民眾要信神向善、遵守道德規範的,可惜在道德逐日敗壞的現下社會,人們無法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了,這才導致傳說的內涵遭到改換。
再分享另一個有趣的解讀。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來解析牛郎織女傳說,屆時將獲得不同啟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
論者楚一丁在〈七夕新解 算算牛郎織女與天帝間的糊塗帳〉一文中表示,多數人都會同情牛郎織女的可憐遭遇,而在民間各版牛郎織女傳說中,天帝基本上都被視為是一位棒打鴛鴦的反面角色,或被認為是一位不近人情的糊塗角色。明明見到女兒跟牛郎墜入愛河,卻偏偏狠心地把牛郎貶去人間,讓織女天天以淚洗面。
楚一丁強調,解讀這一傳說的關鍵是: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來解釋天上發生的事情、不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解釋或評判神仙過日子的方式。道理很簡單,如果神仙和人類的活法都是相同模樣,那人類不就等同神仙了嗎?!
因此,我們必須要換個角度來理解牛郎織女傳說,這才能獲得跟過往截然不同的新啟示。想想,牛郎織女自己安排的跟天帝安排的,哪一種方式更好?
楚一丁分析說,民眾對天帝最不滿的,無非是因為他害得牛郎織女一家人分居兩地,一年只能團圓一次。但換位思考,這樣的安排也許並非壞事。因為牛郎如果是在人間度日,那他跟織女能在一起的日子最多也不過百年,但被天帝帶回天上之後,牛郎等於是恢復了天籍,他將擁有無盡歲月。縱使一年只能見織女一回,後面擁有的卻是數不盡的團圓次數。而牛郎織女在漫長的等待當中,還能學到以前缺乏的耐心與毅力,同時亦能增添性格中不足的責任心。
最後,該文強調,天帝同意金牛下凡,變成任勞任怨、不離不棄的黃牛陪伴在牛郎織女身邊,幫助兩人度過生命低谷,正是為牛郎織女樹立了一個責任與愛心的絕佳榜樣。因此,認真說起來,牛郎織女傳說最令人尊重的,恰恰是被誤解了的天帝!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