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無「特效藥」 三部門研究出「強心劑」(圖)
中國央行等部門又積極的給樓市注入強心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8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不斷下滑,消費也無起色,其它領域的弊病也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對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四分之一的房地產,中國央行等部門又積極的給樓市注入強心劑,認房不認貸。
經濟放緩無特效藥 復甦也沒有無痛解決方案
很多中國人沒有像一些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即一旦北京當局取消包括「清零」封控措施和一些領域的限制,消費者就會追求人生或日常生活中的目標。現在,人們反而將錢存起來,儲蓄率比疫情期間還要多。
北京當局又無特別的方法讓經濟復甦,具體來說,提高家庭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將意味著其它部門的份額下降,無論是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還是政府部門。
據路透社8月25日報導,Fathom Consulting的中國經濟學家胡安.奧茨(Juan Orts)表示:「(中國)經濟衰退不可避免。」
奧茨表示:「我們認為這是北京不願意付出的代價。」他認為中國正在走向「日本化」,指的是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停滯的「失去的幾十年」。
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的就業市場疲軟,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超過21%。能解決城市新增就業崗位80%的私營部門如履薄冰,仍未在北京當局的監管打壓中恢復過來。雖然政策制定者誓言要增加對企業的信貸,但企業最終受到國內需求疲軟的限制。
過去一個月,各政府部門響應中共政治局7月底會議的號召,宣布了數十項促進消費的措施。其中包括汽車和家電補貼、延長餐館營業時間以及促進旅遊和娛樂活動。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凱倫德(Jens Eskelund)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看到任何真正提振需求的跡象。」他補充道,「這比支持供給側更重要。」
經濟學家給出提振需求側的措施建議包括更好、更廣泛的公共服務、更高的社會福利、給予工人更多合法的議價能力,或者向國民分配國有企業的股票。
但是,誰付錢呢?例如,更高的繳稅或社保支付,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這是對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另一個打擊。剩下可以買單的,就是正在應對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政府部門。
卡內基中國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估計,如果北京當局迫使地方政府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1.5%轉移給家庭,中國經濟就可以維持目前的增長。
「地方政府、商界和金融精英的財富與權力往往取決於對這些資產的控制,」佩蒂斯說,「真正大的衝突之一可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關於如何分配及調整成本的問題。這將成為未來兩年最具爭議的政治問題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佔GDP四分之一的房地產,中國央行等部門又積極的給樓市注入強心劑。
三部門推動樓市「認房不認貸」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8月25日報導,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建部)、中國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
通知的主要內容包括為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通知明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
所謂「認房不認貸」,是指不管是否曾經有過貸款,只要目前名下沒有房產,均可以按首套按揭貸款享受首付比例和利率優惠。對於這些限購政策相對比較嚴格的城市來說,無疑是試圖激活樓市。
此前政策是「認房又認貸」,主要針對的是買房時對二套房的認定標準,如果購房者名下有房,再買房就算二套;特別是如果購房者名下曾經有過貸款,無論現在貸款是否還清,再買房都會認定為二套。
以北京市為例,如果是「認房又認貸」,即名下有一套住房或全國內有貸款記錄(還清與否無關),再次貸款購買住房即算第二套,其商業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為:普通住宅60%、非普通住宅80%。
官媒報導稱,在業內看來,此次政策的出臺,說明購房領域開始出大招,對於後續尤其是「金九銀十」階段的購房市場提振具有積極的作用。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直言,目前中國三四線城市已經無政策寬鬆空間,出臺政策還有用的只有一二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但預計認房不認貸在一線城市不會全面實施。
而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此前提出,中國這幾十年創造的大量財富,和大量的債務攪拌在一起,凝固成房子、基礎設施等等。現在可能到了還債的時候,為了還債企業不再投資、個人不再消費。一個社會企業缺了投資、個人缺了消費,經濟就衰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