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甚麼時常夢見周公?(組圖)


孔子一生弘道崇德,倡導以道德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鼓勵人修身、知人、知天、成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寫輪迴文章時,涉及到儒家,過程中對孔子的一些狀態有所感悟,其中包括孔子的修煉狀況、孔子時常夢見周公等等。不過,此文所言只是筆者自己的一點淺薄認識,姑且試述,與諸君分享。

談孔子信神及其修煉狀態

孔子是在七十歲時,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境界,而這個「法度」不僅指人間的法度,是指已達到很高層次的宇宙的「法度」,即宇宙一定層次的理。孔子是信神的,也是敬神的,他只是「不語」、「遠之」。孔子雖然知道出世的東西,但其使命是做入世的事情,所以他不去講「鬼神」之事。

孔子五十歲開始研究易經,且終其餘生樂此不疲。易者,上日下月為易。顧名思義,易經所講的就是天地之道。所以孔子五十歲以後所研究和追求的,就是天地之道。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文化的本源是那個天道。天道引領人道,人道則是天道的延續。

隨著層次的提高,孔子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很多高層的安排,但這並不是藉由天目看到的。例如,孔子曾跟樂官師襄子學琴,先是學會彈曲,接著掌握嫻熟的技巧手法,隨著琴藝的不斷提升,進一步領會了這首曲子的內涵,他說:「我終於體會出作這首曲子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他面容黝黑而質樸,身材頎長而魁梧,高瞻遠矚,有著統治四方的王者之像,這不是周文王還能有誰呢?」

師襄子也證實了他的判斷:「先生,您可真是聖人呀,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周公是孔子敬重的人物之一。(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孔子經常會夢到周公

周朝是神安排那一體系的天人在人間留下「周禮」, 實際上定的是社會秩序,奠定做人的基本準則,展現的是生命之間的關係。

「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與義、德、忠恕、禮、樂等相聯繫而構成一個整體倫理結構,是指一切德行的總和。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另一重要範疇。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各種倫理關係。「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儀典、朝聘、冠婚喪葬、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儀式,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履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行事,「立於禮」、「約之以禮」,說:「不學禮,無以立」。把「禮」的規範內化為思想和行為的自覺性,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和諧的倫理社會為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長幼等,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係、人際關係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

筆者理解,「周禮」的外在形式很類似佛家的戒律,直接告訴人應有的行為準則,講做人的規矩。

孔子身處的時代正值周室道衰,禮崩樂壞,綱紀散亂的時期,夏商周以來的文化傳統,面臨危機。孔子經常會夢到周公,不是單純的睡覺做夢,是周公在夢中給了孔子一些啟示。孔子出生於魯國,也是神的有意安排,因為魯國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是對周朝的文物典籍保存最完好的國家,雖然仍不完整,但這已經是孔子能學習到最多「周禮」的地方了。至於「禮」,當然也是神有意傳授給人的,並非人類憑空想像出來的。孔子夢到周公,則是周公通過這種方式在傳授點悟孔子,完善孔子的思想,給後人留下應該留下的理論。

孔子一生弘道崇德,倡導以道德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鼓勵人修身、知人、知天、成聖。

「道」是指天道,「德」是人德,即人的行為標準,人的德是建立在天道法則的基礎之上的,人要遵循「道」。 孔子認為行「聖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才能達到與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文化其實也是一種修煉文化,按照儒家思想去做人,縱使沒有明確的在修道,但已經身在道中了。

(此文取自林禾 〈話孔子〉一文,此文經過刪改。)

本文留言

作者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