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企業放緩在中國投資 對2024年謹慎觀望
【看中國2023年12月20日訊】「當我剛去中國的時候,大家對中國的展望都很樂觀,我們都認為中國會繼續開放,繼續變好。即使習近平上臺以後,我直到2020年左右我都覺得中國的未來不會有什麼問題,」曾在2008至2020年住在中國且在深圳從事貿易行業的英國商人戴維·史密斯(David Smith)告訴美國之音。
他表示曾經對中國的投資前景很樂觀,但是2020年的疫情和嚴格的清零政策改變了他的看法。「2020年疫情之後的嚴厲清零政策,導致我位於深圳的很多工廠停工,曾經的繁榮都變成了凋零,我決定離開中國,也把供應鏈遷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然而中國清零政策的結束並沒有改變史密斯的觀點,因為真正令他對中國經濟徹底失去信心的是當今的中共領導人。
「我認為習近平是主要的問題,他並不在乎經濟,而只是在乎自己的權力。跟我同時離開中國的很多英國商人,都覺得中國的未來將會被習近平的只在乎權力不在乎經濟的做法毀掉,所以我們對中國的投資不再有熱情。並且我很擔心中國會在幾年之內對臺灣開戰,所以最好的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撤離投資。」
史密斯的話反映了很多英國商人對中國的看法。中國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上週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緊張,在中國運營的英國企業在2023年的投資決策明顯放緩。
根據中國英國商會的報告,在10月至11月間接受調查的約300家企業中,55%的企業表示計畫在未來一年減少或維持在華投資水平,與2018年創記錄的悲觀情緒相比,僅略有改善,與2018年該調查開始以來的前幾年相比,中國仍是一個令人嚴重擔憂的領域。
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打算減少投資的英國企業領導者通常將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作為主要動機,其中包括中國債臺高筑的房地產市場、不平衡的出口擴張和不斷上升的青年失業率等挑戰。此外,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緊張所帶來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也加劇了這些擔憂,使人們擔心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出口國之一,其貿易政策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減少。
曾在英國留學,現在位於上海進行創業和教育的傑森·朱(Jason Zhu)發現身邊很多店舖倒閉,他認為房地產市場不佳和政府的不鼓勵外資,讓大眾失去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朱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政府目前的政策並沒有很鼓勵外資,外資因此也會擔心各種各樣的風險。此外,外投市場對東南亞的轉移和中國人力成本上升也是導致國際投資對中國興趣變小。在中國國內市場來看,我周圍很多店舖都已經倒閉了。目前中國內部大家的消費也是跟不上的,因為房產市場不佳,很多人工資也跟不上,並且也無法用房產套現,這一切都讓中國市場的消費處於低迷狀態。」
中國英國商會發現,34%的受訪者表示,與一年前相比,他們現在在中國感到不那麼受歡迎,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抬頭、缺乏對外國企業的政策支持以及普遍缺乏與中國企業的平等待遇。
過去幾十年來,一直不斷有新的英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半數受訪者都說他們已在中國生活了 15 年以上。然而,只有 1% 的受訪者在過去 12 個月在中國大陸建立了業務,比 2021 年下降了 2 個百分點,這反映出 2022 年之後進入中國的企業面臨更多挑戰。
中國英國商會主席朱利安·費舍爾(Julian Fisher)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說:「對企業來說,去年存在經營上的不確定性。現在不確定的是收入。」
朱利安·費舍爾說,雖然沒有官方數據,但他聽說在中國的英國外派人員已從疫情爆發前的 35,000 人降至 16,000 人。許多公司已經用國內員工取代了各級外籍管理人員。
中國問題專家韓飛龍(Peter Humphrey)曾在中國擔任記者和盡職調查員,被中國當局任意拘留兩年,他的盡職調查業務也被非法取消。目前他是哈佛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外聘研究員。在與美國之音的視頻通話中,他說:"我希望我能說,英國企業投資放緩的原因是英國公司意識到中國正處於暴政統治之下,在中國沒有一家公司是安全的。但遺憾的是,原因並非如此。我認為暫停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下滑。在我的記憶中,中國英國商會多年來一直非常親北京、親商業,你必須記住,英國有很大一部分企業不希望商業受到道德價值觀的影響。」
「剛剛公布的這些數字代表了一種混合信號。經濟因素使得現在不應該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而且中國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但英國企業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在中國現任領導人的領導下與中國做生意並不是一個好主意,」韓飛龍補充說。
地方保護主義和自給自足趨勢
中國英國商會指出,影響企業認為外國人在中國市場不受歡迎的最大因素是地方保護主義和日益增長的自給自足趨勢(49%),其次是缺乏政策支持(43%)和對外國人一視同仁(31%)。67%的 HTTL 企業認為市場關閉是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而所有零售和消費品企業都提到了擴大本地產品替代品的問題。
習近平於2023年4月在《求是》雜誌刊登的講話內容中體現了日益增長的自給自足的趨勢。習強調要首先「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從而達到「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的目的。
中國英國商會的調查還顯示,對於在中國運營的英國公司來說,遵守網路安全和 IT 法規已成為當務之急。這些法規的複雜性為在華經營的企業增加了另一層不確定性。
越來越多的公司將開始部署「在中國為中國市場」的戰略,將本地業務與海外網路分開,並投資於新的出口製造能力。
在11月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前匯豐銀行環球市場大中華地區分析師林浩波說:「近幾個月,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中國政府利用反間諜法查抄外國公司的例子。這顯示的不僅是西方和中國脫鉤,而且是中國在與西方以某種方式脫鉤。」
中國當局於7 月 1 日以加強國家安全的名義正式施行了新修訂的《反間諜法》。該法首次在具體間諜行為引入非法提供特定「數據」概念,從傳統領土安全延伸到網路安全、科技安全等領域。但是,該法並未定義「其他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
觀察人士表示,數據對於跨國貿易和投資至關重要,而中國以國家安全名義嚴格加強的立法導致歐洲和英國企業在中國擔心自己正常的商業行為會構成犯罪。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的報導,代表歐盟商業遊說團體的歐洲商業協會(BusinessEurope)稱,中國修訂後的反間諜法和數據法有可能使外國公司難以投資,從而刺激中國與歐洲脫鉤。
對2024年前景樂觀
儘管仍然困難重重,但有證據表明樂觀情緒正在慢慢顯現。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46% 的企業對 2024 年的前景表示樂觀,如果經濟和地緣政治氣候有所改善,這可能預示著一種變化。遺憾的是,大多數英國投資企業似乎滿足於等待和觀察形勢的進一步發展,然後再提高或降低投資水平。
中國英國商會強調,這些調查結果證明,中國需要更有效地解決外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通過加強溝通,實施促進穩定和可預測商業環境的政策,中國當局才有可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促進未來的投資活動。
總體而言,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在華英國公司2023 年在投資決策方面持謹慎態度。儘管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但各公司仍專注於如何駕馭中國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