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聽琴音辨殺機和「焦尾琴」的故事(組圖)
中國最早石刻經書:《熹平石經》
蔡邕,博學多聞,精工篆隸,創飛白書,書寫《熹平石經》,成就非凡。(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東漢左中郎將,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博學多聞,事母至孝。通經史、數術、天文、書法、繪畫,尤精音律、善鼓琴。書法方面精工篆隸,以隸書著稱,又創飛白書,書寫《熹平石經》,成就非凡。
蔡邕創飛白書 隸書精妙絕倫
蔡邕精篆隸,在鴻都門外見工匠以掃帚沾上石灰寫字,受到啟發,發明了「飛白書」。指的是書寫時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筆畫中留有拖絲或是留白的現象。能令觀者產生筆畫飛動的感覺,故稱為「飛白」。黃伯思《東觀餘論》中闡釋:「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
飛白書盛行於唐代,成熟於宋代。一代書法家皇帝唐太宗即善飛白書,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學飛白,「出飛白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秘閣,字皆方圓數尺。」朱長文曰:「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雲,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仁宗)間。」
蔡邕的篆書和隸書非常著名。尤擅長書寫八分字體,字體、字形多有變化,精妙絕倫,可謂古往今來第一人。
據說蔡邕到嵩山學習書法之際,於石室內得到一部八個書角放出光芒的素書,裡面用篆書記載著李斯、史籀書法用筆的態式和構造。蔡邕得到此寶書後興奮異常,用功鑽研讀誦三年,深得其中奧妙,終成大器。
校訂六經錯誤 書寫《熹平石經》
蔡邕的六世祖蔡勳為避亂臣賊子王莽所授官位,率一家大小逃往深山;蔡邕的父親蔡棱一生清白,死後謚為貞定公。蔡邕少時以孝悌聞名,母親生病3年,他衣不解帶照顧母親;和叔父、堂弟同住,三代不分家產,鄉里咸認其有高義。
東漢桓帝時,宦官把持朝政。聽聞蔡邕善琴,報告桓帝命陳留太守徵召他入京。蔡邕迫不得已動身,但抵達偃師後就稱病不前,返鄉後隱居讀書、把玩骨董。有感於時事艱難,作文《釋誨》。
東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官。再入為侍中,於東觀校書,後為議郎。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認為古時所流傳下來的經文年代久遠,輾轉傳抄,錯誤甚多,故奏准與其他學者共同校訂。完成後,由蔡邕親自以當時盛行的八分書,用丹砂書寫於石碑上,再由工匠鐫刻,前後歷時9年完成。立在洛陽太學門外,並列相接,此即著名的《熹平石經》,每天前來觀賞校勘的人潮絡繹不絕。
《熹平石經》是中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石刻經書。(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今字石經」、「一體石經」。(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熹平石經》幾經戰火,損毀嚴重,至今只剩一些殘石。(圖片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熹平石經》是中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石刻經書,又稱「一字石經」、「今字石經」、「一體石經」,共將7部經書刻於46塊石碑。梁武帝《書評》曰:「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可惜幾經戰火,損毀嚴重,至今只剩一些殘石。
其後,蔡邕因為彈劾宦官而遭流放,被赦免後為躲避追殺,亡命於江浙一帶長達12年。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掌權。仰慕蔡邕學問,威嚇令其出仕,又刻意加封籠絡。董卓被殺後,司徒王允掌權,以董卓同黨的名義將蔡邕下獄。蔡邕上書,寧願黥首刖足,希望能繼續撰寫《漢史》。公卿們都為他求情,太尉馬日磾問王允:「伯喈曠世奇才,殺之無名,豈不會令天下失望嗎?」王允不聽,最終蔡邕仍被害死於獄中。
聽琴音辨殺機 「焦尾琴」的故事
蔡邕精通音律,擅長彈古琴、作曲、製琴等。從以下二則傳說故事可以看出他的音樂奇才,讓人嘖嘖稱奇。
蔡邕在陳留時,有一次,鄉里有人請他去喝酒赴宴。蔡邕抵達時,大家酒興正濃,有一位客人坐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在門口悄悄的聽琴聲,心中一驚,想著:「用音樂召我前來,但樂曲中卻有殺人之心,為何如此?」他轉身就走。
看門人將此事告訴主人,主人滿腹疑惑,趕緊追上蔡邕詢問,蔡邕據實以告。彈琴的客人解釋:「我剛才彈奏的時候,看到一隻螳螂正要捕蟬。蟬正要離開,但又尚未飛去,螳螂注視著,一會兒前進,又停頓、後退。我心裡跟著緊張,惟恐螳螂抓不住蟬。難道是殺心在琴聲中洩漏出來了嗎?」蔡邕聽完後才放下心,笑著說:「正是如此啊!」
根據《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吳地有一個人在燒桐樹準備煮飯。蔡邕一聽柴火燃燒的聲音,就知道這是一塊上等的木材,於是向主人求取,用來製琴。音色果然極其優美,但是琴的尾部還留下燒焦的痕跡,當時的人就稱為「焦尾琴」,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