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年末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夜、除歲、年三十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除夕,是年末的最後一天,與大年初一有著密切關連,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又稱為:除夜、除歲、年三十夜,其中的「除」字是指驅除不祥,除夕的節俗大多在黑夜期間舉行。那麼,古人最重視的除夕活動到底是甚麼呢?答案就是祭祖祭神。
宋代《武林舊事》有相關記載:「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
自明、清以來的除夕祭祀儀式,民眾大多選在院子內搭設彩棚,設置供桌(供奉天地諸神,其中包括佛教與道教的神靈,主要包括:佛爺、菩薩、玉皇上帝、財神、灶神、城隍、土地、龍王等等。這一供桌又稱為「天地桌」),並在正廳中的祖宗牌位前放上祭品來祭拜祖先。有些人家則是在廳堂上掛起了「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此舉即是將天地諸神與祖先通通包括進去。
當除夕夜到來,人們會依照古代傳統的祭祀祈年儀式,先將煮好的雞、魚、肉三牲、酒、年飯、年糕、餃子等分別供奉在天地祖先桌前,接著開始進行祭祖接神的儀式。在追念先祖,感謝天地諸神之後,接下來會再祈求能增加福壽、五穀豐收、平安發大財等等。祭拜完後,再接續進行燒紙,燃放鞭炮等儀式,如此一來才算完成了除夕祭祀。
要注意的是,大戶人家的供品種類繁多,針對祭拜神靈與祭拜祖先的祭品與物件都不相同,像祭拜所使用的香就存在差異:香斗祭天,線香祭祖。
除夕夜除了祭祀儀式,民眾還會迎接灶神下凡,屆時會在灶邊貼上新灶神像。有些民眾還會在此期間於床邊進行祭拜床公與床婆(又稱床頭婆),或是在門旁邊祭拜門神等等儀式。
總而言之,民眾藉著除夕的祭祀儀式來對眾神與祖先表示感恩,這一儀式可謂融合了民眾對天地的敬畏與對祖先的緬懷,同時跟新年的祭祖祭神活動產生密切關聯。為了謝謝神明與祖先這一整年來的照顧與庇祐,人們往往會準備豐盛的菜餚,並秉持著越虔誠祭拜,就能獲得越多福氣的心態來進行儀式。
過年可吃如元寶的餃子。(圖片來源:Pexels)
最後,跟各位分享除夕討吉利的七種方式。
一、吃具有長壽之意的長年菜。(例如臺灣中北部是吃芥菜,南部則是吃菠菜)。
二、吃具有年年有餘之意的魚類。
三、吃具有長長久久之意的韭菜。
四、吃菜頭、丸子類。菜頭代表能讓你有好采頭,丸類則象徵著團圓。
五、吃年糕或發糕,這意味著能夠步步高升。
六、吃形狀如金元寶般的餃子。
七、守歲。除夕圍爐後,能藉著圍爐守歲來祈求長命百歲。至於通宵不眠直到天明,在閩南話/臺灣畫中,又被稱為「不睏」,因具有諧音「困」,故具有不窮困之意,人們希望藉著守歲(不困)能歡度一個不窮困的新年。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