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財政司長陳茂波(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4年3月8日訊】特區財政司長陳茂波上週發表財政預算案(2024/25年度),為香港勾劃「由治入興」的錦繡前程,他預見香港未來五年經濟持續增長,而政府財政將轉虧為盈,美好日子就在前面。
不過陳茂波的估算,好得難以置信。他預測2024年生產總值增加2.5%至3.5%,隨後四年每年增加3.2%。更利害是,同期間政府收入增加接近60%,即使扣除每年大約2%的通貨膨脹,每年增幅亦接近10%。更具體說,經常帳目收入,包括直接間接稅(如薪俸稅、利得稅)、投資收入等等,五年間增加42.5%,如資本帳目收入主要是賣地,亦會大增接近四倍。
問題是,五年後稅收增加42.5%,個人收入和公司盈利必定每年增幅都不俗,但未見特區當局解釋,究竟有何新政策出爐,足以推動收入可以持續高幅增長的經濟發展呢?再者,如個人及企業入息每年增加8%左右,定必有助推高私人消費及投資,經濟增長又怎會只有3%左右而已?
令人側目是,賣地收入估計會大躍進,五年後將增加七倍左右,但特區當局除了地攤經濟、金融峰會和放煙花,還有什麼秘訣,足可扭轉股市樓市的劣勢呢?賣地收入增加至七倍,佔資本帳收入九成,是否意味香港未來依舊倚靠地產復甦經濟,而由地產主導的經濟仍可高速發展?
同樣莫名其妙是,特區當局未來五年均會發行債券,總值達到6200億港元,連同過去政府欠債達到8000億元左近。到了2028至2029年度,特區當局的還債開支高達1078億港元,但扣除這筆龐大開支後,政府仍有652億元盈餘,原來秘訣在於還債的同時繼續借債950億元,否則財政赤字應該超過300億元。根據陳茂波樂觀估計,通過年年舉債,五年後香港財政儲備仍然有8300億港元,但扣除欠債數目,即使不計利息,也只剩下300億元左右,不夠支付特區十三日的公共開支。
今次財政預算案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宣示政府以債臺高筑達至「由治及興」,而在於反映當局對財政危機無計可施,只能寄望於復甦地產業以穩住經濟局面,通過大量借債來支付無法壓縮的開支。不過,借債不能解決只能製造財政危機,因為即使按照當局的如意算盤,財政儲備將長期處於清零的邊緣,稍有差池的話,更走向資不抵債,到時信譽評級下降,舉債的利息加重之餘,也給外國勢力可乘之機,通過放債干預香港,不知保安局長有何看法?
正本清源,當局必須認清財政危機的原因,再採取相應行動。記得23年前,香港回歸中國四年,有三年出現財政赤字,特區政府成立專案小組,探討財政危機的來源及補救辦法。小組提交的報告書指出,經濟週期無疑加深政府入不敷出的問題,但更重要是發掘是那些經濟及社會因素,導致時移世易,令某些收入項目大不如前也無法挽救,同時某些服務和開支也難以減少,甚至會逐步增加,結果令財政赤字揮之不去。
於此暫且不討論政府收支項目的具體問題及關鍵因素,單從該小組提出的幾點思考,就知道今次財政預算案交了一份白卷。第一點指出,政府開支的增幅老是比生產總值的為高,而難以糾正,因為經濟產值可升可降,但政府開支如人工及退休金,以至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等等經常開支,一般只升不降,或者易升難降。經濟低迷時,反週期的援助措施更在所難免,因此應設有限期,經濟有所改善,便須立即加強控制開支。
其次是人口老化問題,不論老年人數,以至每名勞動人口需要撫養的人數均增加,令更多人需要政府協助,社會服務及保障開支不斷增加。眼下香港,反修例運動過後,四年來移民各地者以十萬計,進一步加劇人口老化,政府從外地輸入人口,根本無助於紓緩老人照顧和公共開支的問題。
最後是中港融合對政府財政的不良影響。該小組認為,隨著兩地經濟關係更形緊密,通關更為方便,到大陸做生意或打工者增加,本港納稅人口則減少。同時,在兩地置業和租用物業的分別縮窄,物業價格的差距亦不斷拉近,令本港物業價格有下行壓力,削弱物業相關的稅收。
轉眼23年,中港進一步融合,香港成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一部分,兩地往還無礙,不但做生意和工作,香港人餘暇活動也到大灣區消遣,對香港經濟及稅收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不過,財政預算案對這些問題就如一張白卷,不用考量,也無須對策,一於「借錢就收入」,相信是繼《1984》的警世名言「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勞役、無知是力量」之後,又一傳世金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