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親巴勒斯坦示威者在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西草坪的「加薩團結營地」周圍遊行後舉行短暫集會。哥倫比亞大學規定的清理營地的最後期限已過,示威者在下午2點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遊行。(Michael M. Santiago/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4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採訪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剛剛結束訪華,中國網民針對席捲全美的反以校園抗議的反美情緒高漲。加拿大青年組織公民會成員付辭告訴《看中國》,中共的操弄必遭反噬,引發中國民眾反思境內的民主和言論自由。
中國網民當起美國民主教師爺
布林肯在离华新聞會上称,美国高校学生爆发的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抗议是“民主标志”,中國網民立即針對布林肯的這番言論掀起對一波反美網絡熱潮。
雖然美國駐華大使館一則有關布林肯離華新聞會的發帖收到了3000多個點讚,但近700多則留言都在宣泄反美情緒,甚至當起了美國的民主教師爺,中國網民說:「停止針對學生的霸凌和暴行,把民主和人權還給美國人民!」、「譴責美國鎮壓學生的流血事件!」
只有極少數網民發表對美國友善的言論,如「美國學生擁有自己表達自我觀點的言論自由!」
不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沒有關閉或審查任何留言。
同時,對於美國境內的反猶聲浪,中共黨媒《環球網》4月27日下午也發布相關文字和視頻,截至當日9時,高達64萬人觀看、1600多人點讚及近240人留言。經過審查後,只留下四則反美短留言。
評論:中國鼓動反美情緒必遭反噬
加拿大青年組織公民會成員付辭接受《看中國》採訪時說,新一波中國網民反美情緒是共產黨他屏蔽言論,讓人們不能了解事情真相、不了解什麼是民主的必然。“這是中國共產黨實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教育所導致的片面認知的一種必然,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內網絡上能看到這種受中共意識型態導致的看似主流的一種言論。”他表示。
他還表示,親巴勒斯坦美國學生的抗議剛好能表明在美國不管你是什麼立場態度,你都能發表自己的言論,你都能以自己個人的能力、個人的言論自由,個人的集會自由,去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
「但在中國,所有這些權利、能力和自由全部都沒有。現在在國內,但凡你去上街維權都會被鎮壓、都會被警察騷擾。所以,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去對比,你再去評論中國的民主,只能是說這個認知真的是太膚淺。」
他還批駁了將美國校園抗議和89六四學潮做對比的說法。「我們現在看到有一種說法,將美國這次學生抗議和中國的八九64去比。但是,在中國境內的人完全不清楚六四這段歷史,只有出國的人才可能了解到這段歷史的真相,中共如何血腥鎮壓六四學潮,坦克上街、真槍實彈的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而美國這次的抗議完全是在民主法制下民眾的一種自由集會表達,因此,這類對比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付辭認為,中共通過媒體來煽動反美情緒,最終可能會被反噬,最終引起一部分中國人反思,其實中國才是沒有真正自由和民主的國家。
「因為這種單一思維、單一角度的輿論宣傳,最終會導致國內出現兩極分化。那麼,會反思的人就更容易看清楚中共這種輿論的壓制,和現在中共治理下的缺乏民主的狀態。」
中國大興文字獄,網路上稍微敏感的詞都不被允許。「特別是習近平極權統治把自由言論空間已經縮小到非常窄的空間。在國內發表自由言論、但凡有一些理智的聲音,其實都會被打壓,因為這種理智的存在,就是對中共政權的一種威脅。」
近日傳出兩則消息,三位上海居民去江邊跑步因撞衫(都身著藍色寫著「上海」字樣的T恤)被批評沒有提前報備,以及兩名身穿日本服裝的杭州女在公園自拍而被圍攻,並被稱為“日本間諜”,付辭認為這類事件凸顯中國正在快速重回到文革的路上,未來這類光怪陸離的事還會層出不窮。
“從中能看出中共對人民懼怕到什麼程度,就連兩三個穿同一服裝的人上街都會被詢問、被批評、被教育,表現出這種政權對人民自發自主去做一些事情是極端的害怕。”他說,“在這方面我能看到一些希望,即最終中共會被自己這種行為反噬,會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共政權的脆弱,能讓更多人看清原來自己個人的能力是能夠撼動中共政權的。”
位於荷蘭的中國民主人士、X平臺#中國人權問責資料庫創辦人林生亮告訴《美國之音》,中共也封禁「美國是獨裁國家、美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類的批評,擔心中國人利用這些用詞、通替字或諧音來反諷中共。「民眾會這麼想,罵美國可以,但我批評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你馬上就把我屏蔽了。」
中國民眾現在上網找哭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甚至去黃大仙廟和包公祠喊冤,林生亮說,中共的網絡審查僅限於文字,來杜絕上網找哭牆的民眾。「視頻、語音(的管制)是滯後的,甚至包括線下的那些(地方),比如黃大仙寺廟,都成為敏感的地方了,可見這個民意,它(中共)是阻擋不住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就是民眾不好唬弄。」
最近一名大陸博主「戶晨風」在bilibili(B站)直播時,被一名網友提問:「習(近平)是獨裁者嗎?」戶晨風當時大罵這名網友「瘋了,違反直播規範」,但他的B站帳號最後還是避免不了被封的命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