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又對台出招!終止ECFA逾百項協議(圖)
中國政府5月31日宣佈從6月15號起,中止「ECFA」134項商品的關稅減讓。(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4年5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在共軍舉行環臺軍演後,北京再度出手,今(31日)宣布將從6月15號起,中止「ECFA」134項商品的關稅減讓。對此,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李問今(31日)表示,這是中共典型的經濟脅迫。陸委會也對北京施壓表達強烈抗議與不滿。
中共國務院31日發布公告顯示,將自6月15日起,對原產於臺灣的附件所列潤滑油基礎油等一共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協定稅率,依現行相關規定執行。
公告宣稱,臺灣單方面對中國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規定。2023年12月21日,中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稅委會公告2023年第9號,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的關稅減讓,但臺灣仍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取消對中國的貿易限制。
公告稱,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決定進一步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部分產品關稅減讓。
北京於去年底曾發布第一批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公告,包含丙烯、對二甲苯在內,總計12項;今天發布的第二批終止項目總計134項,包含潤滑油基礎油、競賽型自行車、部分紡織品等。
中央社報導稱,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今日上午聲稱,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所謂『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是大陸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
針對中方再次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總統府發言人李問今日表示,這是中共典型的經濟脅迫,而這些作為不但衝擊了經貿市場的健全發展,更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正面推進。
李問指出,中國大陸與臺灣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更是全球經貿體系重要的成員,理應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在WTO架構與規範下,就各項經貿議題進行協商,這種以政治力干預全球經貿的行為,國際社會並不樂見。
李問表示,由於政府對相關狀況早有掌握,並預為因應,因此衝擊有限,整體風險可以有效管控,但政府仍將加速產業的全球布局,持續提供產業最好的協助,請民眾安心。他也再次呼籲,北京當局應該拋棄以政治介入市場,以經濟脅迫扭曲全球經濟的正常運作,盡快回到WTO架構下協商,共謀有序、互利的兩岸經貿關係。
陸委會稍早以書面回應表示,中方多次表示ECFA是在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簽署實施的,但實際上ECFA是兩岸依據WTO基本精神進行,ECFA序言並明定「本著WTO基本原則」。陸委會指出,兩岸在簽署ECFA後,已依據WTO的規定,於2011年5月以早期通知方式分別通知WTO秘書處,該項通知內容已公布於WTO網站,並附有ECFA協議文本及早收清單在內之各項附件。
對於國台辦聲稱「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嚴重破壞兩岸協商和ECFA實施的基礎」,陸委會表示,北京已將「九二共識」定性為「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臺灣普遍民意並不認同「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
陸委會強調,臺灣主張兩岸已簽署並生效的協議持續有效,ECFA實施以來有利雙方產業,呼籲北京當局停止經貿施壓,統戰分化,共同面對問題並務實溝通尋求解方,才能有助兩岸經貿正向發展。
央廣新聞報導稱,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今日針對此事回應說,中共對臺灣的打壓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軍演、共機擾臺、對臺認知作戰及要求臺灣藝人發表統戰言論等。如今再用「以商逼政」的手段,相信政府會做出最妥適的因應。
吳思瑤說,「其實這些都是中共一慣會使用的伎倆,也只能說他們對臺灣越來越感到害怕,對於國際對臺灣的支持,他們也越來越感壓力,所以用各種方式打壓臺灣。」
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則表示,迫切希望賴清德總統能讓兩岸的關係回春,ECFA能不能繼續推動,這也關係到臺灣經濟的發展與穩定。傅崐萁說,ECFA一直是兩岸之間非常重要的經濟往來指標,希望能夠持續地推動下去,當然彼此善意的互動,能夠讓摩擦減少,也能夠讓經貿持續發展。
Newtalk新聞報導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今日也針對此事表示,ECFA停掉本來就預期中的事,以目前兩岸這種狀態,臺灣政府方面應該要準備,當然,我們還是非常反對中國片面停止ECFA,表示對方出招也不跟臺灣商量。
柯文哲認為,兩岸之間一定要溝通,因為互相出招,受害都是老百姓,所以他的主張還是有交流才有辦法增加善意,有善意可以增加交流,最起碼避免誤解、還有更可怕的擦槍走火,兩岸之間要想辦法溝通,這是我們一貫的態度。
而面對ECFA關稅減讓優惠陸續遭到中國取消,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今天表示,「目前ECFA的關稅減讓清單中,與台塑化最相關的就只剩下基礎油了,這個問題公司從3年前就開始討論,並加速市場移轉。」他強調,台塑化從3年前就開始針對基礎油外銷進行市場移轉,大陸市場佔台塑化基礎油產品的外銷比重,從3年前高達50%至60%,去年已經降到只剩32%,未來會繼續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