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將出現重大變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6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央行可能會恢復在二級市場交易國債。預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將出現重大變化--「印鈔」方式不同,而中國財政部正在分批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這都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更新貨幣政策工具箱
「2024陸家嘴論壇」在上海舉辦,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發表主題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當下的貨幣政策立場,並給出了對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演進路徑。
潘功勝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更新貨幣政策工具箱,可能做出一些調整,可能會恢復在二級市場交易國債。
過去十年,中國央行主要依靠各種貸款機制和下調銀行準備金率來放鬆貨幣政策。但分析人士說,中國央行現有政策工具選項愈發受到限制,因此央行有必要進行國債交易,這在較發達經濟體中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除了國債交易,潘功勝還暗示將簡化中國目前的政策利率,考慮明確由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潘功勝說,他還考慮收窄中國用於調節市場利率波動的利率走廊的寬度。
這一政策轉變可能代表著中國央行流動性管理方式的改變,即利用其它方式向金融系統釋放或回收資金,轉變了「印鈔」的方式。
據《華爾街日報》6月21日報導,澳新銀行(ANZ)中國策略師邢兆鵬在一份報告中說,「我們認為,這清楚地表明,未來幾年中國將對貨幣政策目標和工具進行改革。」他表示,儘管如此,這種改革對市場的影響很可能是漸進的,因為這些改革無法一蹴而就。
目前仍不清楚中國央行是否會引入新的短期利率作為主要政策利率,潘功勝表示,目前看,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擔了這個功能。
經濟學家稱,這表明備受關注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今後可能會被淡化甚至逐步退出。
野村(Nomura)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稱,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在注入流動性方面發揮的作用可能也會減小,被中國央行在中期公開市場操作中增加購買國債部分取代。
中國央行主管的媒體《金融時報》援引一位未具名專家的話稱,主要經濟體的央行主要聚焦於管好短端利率,中長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場決定的效果更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本身並不必然需要掛鉤或參考MLF利率。
潘功勝還表示,中國可能需要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以更好地引導市場。
中國目前的利率走廊寬度較大,為245個基點。澳新銀行的邢兆鵬表示,新的利率走廊寬度可能會縮窄到100個基點。
潘功勝還表示,中國央行將淡化對其它目標的關注,如社會融資總量和貨幣供應量增長,更加註重發揮利率調控作用。
經濟學家們稱,近年來,隨著發放給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減少,中國經濟增長與信貸擴張之間的聯繫已經有所減弱。
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稱,潘功勝的講話表明,疲軟的貨幣和信貸數據不一定會像以前那樣引發中國央行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
市場關注中國央行何時交易國債
中國央行何時入場交易國債?儼然成為金融市場的一大熱議話題。
目前30年期國債收益率處於2.5%左右,基本處於中國央行認可的合理區間(2.5%-3%之間),若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徘徊在2.3%附近,不排除中國央行可能很快入場賣出10年期國債。
交易員認為,中國央行何時入場賣出國債,可能取決於央行對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目標需求。在央行主管媒體連續三次提示長期國債投資風險的情況下,越來越多投資機構對此日益重視。
一位大型資管機構債券配置部主管直言,長期國債收益率跌至2.5%下方,表明這類資產未必是完全安全的。若大量資金突然離開債券市場,就可能造成長期國債價格劇烈波動下跌,加劇了投資機構的投資虧損風險。
此前,中國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向媒體表示,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利率風險。加大槓桿容易加劇市場波動,需要承擔價格大幅下行出現的損失。如果將大量資金鎖定在收益率過低的長久期債券資產上,若遇到負債端成本顯著上升,則會面臨收不抵支的被動局面。
一位大型資管機構債券配置部主管透露,面對潛在的長期國債投資風險加大,目前他們正加大國債期貨的套期保值操作力度,儘可能降低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持倉的風險敞口。此外,他們也開始擇機逢高拋售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獲利了結。「目前我們面臨的債券資產配置最大挑戰是,儘管我們深知長期國債價格偏高,但在債券市場資產荒狀況延續的情況下,從長期國債套現流出的資金仍然找不到其他優質債券資產配置。」
中國貨幣供應量高速增長引發擔憂
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超過3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引起了媒體和輿論的極大關注。根據官方的定義,廣義貨幣供應量包括了居民和企業、機關的現金,活期和定期等形式存款的總額。
據自由亞洲電臺6月6日報導,曾任中國某商業銀行支行行長的張傑分析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是不正常的,「因為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有超發貨幣的問題,也不認為自己以前貨幣發行的速度不正常,因為他們說中國沒有通貨膨脹,或至少說是通貨膨脹不嚴重,現在卻說是回歸正常,這其實就是在說他們自己心裏明白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正常。」
獨立時評人士蔡慎坤強調,貨幣增發後很多資金實際上沒有回到實體經濟當中,存在很嚴重的資金空轉的問題,現象之一就是銀行存款額很高,「你去看居民的存款,還有企業的存款,都是很高的,企業的存款又主要是集中在國企、央企,以及行政事業單位這部分人的手上。」
蔡慎坤指出,增發的貨幣很大一部分沒有被用於生產,而是大量沉積在政府的債務,「就是企業發債、地方發債的方式,回到政府的資金庫,很多情況下,政府就把這些資金用於還賬,還銀行的利息,還以前到期的債務。」他補充說,還有目前陷於困境的房地產,也沉積了大量資金;所以,實際上現在搞實業,還是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高速增長的M2供應量也引發了人們對通脹的擔憂。近幾個月,不少地方出現了水電燃氣漲價,似乎正在傳達通脹的信號。而最近又爆出「窮人三件套」榨菜、泡麵、飲料價格飆升。
實際上,早在2010年,官媒《中國經濟週刊》就報導,前中國央行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直言,30年來中國就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後多年中,吳曉靈在不同場合也一直對貨幣超發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問題發出警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